“我老婆最近脾气不太好,总是说没钱…”王先生对着电话那头无奈地叹了口气。“她说她公司效益不好,工资还没发下来……”
类似的对话,在李先生、张先生和赵先生那里也上演过。他们四个人互不相识,年龄都在45岁上下,都渴望找到一个伴侣。他们都通过同一家婚介所认识了同一个女人——董女士。
董女士,45岁,已婚。她并非如她向四位男士所展现的那样,是一个单身、事业有成的女性。她以“现役女军官”、“公司股东”等虚假身份示人,在三年时间里,巧妙地从这四位男士手中骗取了37万元。
董女士的“话术”堪称一绝,精准地击中了中年男性在婚恋市场中的焦虑与渴望。她会时不时地向他们诉说生活的困境:“这个月生活费不够…”, “工资还没到账,需要周转一下…”,甚至编造出“怀疑男友另有新欢”等理由来博取同情,而后巧妙地向他们索要金钱。这如同一种“订阅制”的付费服务——定期地、持续地从不同的“客户”那里获取经济支持。
四位男士,每人对董女士都投入了真挚的感情,并相信了她的谎言。他们从未想过,自己倾心的对象竟是个精心设计的骗局。他们被董女士的情感PUA牢牢控制,被她编织的谎言蒙蔽了双眼,最终变成了她“订阅制”中的一个个付费用户。
董女士的行为,并非简单的诈骗,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爱情狩猎”。她利用了中年男性普遍存在的婚恋焦虑,精准地投其所好,利用虚构的身份和情感操控,达到最终的经济目的。这无疑属于一种新型的“婚介刺客”行为,其手段之狡猾,令人咋舌。
海淀法院的判决书,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的报道,都证实了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法院最终以诈骗罪判处董女士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然而,这仅仅是对董女士个人的惩罚,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却依旧值得深思: 婚介所是否应该为这类“爱情演员”的出现承担一定的责任?
婚介所作为连接单身男女的桥梁,理应负起一定的审核和监管责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婚介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略了对会员信息的真实性审核,甚至默许或纵容类似董女士这样的“爱情演员”的存在。
这起案件再次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婚恋市场中,务必擦亮双眼,谨慎交友,切勿被表面的光鲜亮丽所迷惑。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婚介行业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审核机制,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保护单身男女的合法权益。
这场“订阅制”爱情的悲剧,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经济损失和情感创伤,也暴露了婚介行业监管的漏洞。最终,只有加强监管,才能真正铲除“婚介刺客”滋生的土壤,让爱情回归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