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平日里给人的感觉是不大爱发脾气,但他却能让华野的十位司令都心甘情愿地服从他的指挥,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1945年9月份,罗荣桓收到了中央的命令,让他去东北打仗。在那之前,他一直在山东的革命根据地忙活着,一边管经济,一边管军事。
在山东那几年,他搞起了一支三十万人的正规部队,还有六十万人的民兵队伍。这样一来,整个山东差不多都成了共产党的天下,给后来往东北进军攒足了底气和资源。
那时候,中央决定调派了十三万精兵猛将前往东北地区,罗荣桓也是其中之一。这样一来,山东那边就得找人来顶替罗荣桓的职位了。
那谁来接手比较合适呢?为啥党中央要把力量调到东北去?
【谁来接替?】
谁来接手罗荣桓在山东的守卫任务,这让党中央一时之间挺头疼。山东,作为支援东北的重要基地,它的地位那是相当重要。再加上抗战一结束,国民党就盯着山东这块地方呢。
接替罗荣桓的人,那可得是个全能选手,各方面都不能比他逊色。得能扛住压力,管好山东的大队人马,还得牢牢守住这个费了好大劲才到手的大本营。这事儿,就连毛主席都觉得挺棘手的。
1945年,二战快打完了,日本那边明显不行了。咱们党中央看情况不对,就赶紧开了七大会议。这会议主要是干啥呢?就是琢磨琢磨以后可能会咋样,然后提前做个打算和准备。
会议上,毛主席眼光独到地提到,东北以后会是个特别关键的战略位置。那时候,东北是我们国家兵工厂的大本营,重工业主要都在那儿,说它是“拿下东北就等于拿下半壁江山”也挺贴切。
对于这块至关重要的战略地带,不光共产党意识到了其价值,蒋介石同样心里有数,他早就有打算拿下东北。因此,咱们得赶在国民党前面,进驻东北,这事儿可得抓紧办。
最终,中央军委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派当时担任山东军区司令的罗荣桓率兵进驻东北,主持大局。在那之前,罗荣桓一直在山东负责指挥,是山东根据地的关键人物。
说实话,无论是在山东还是到了中央,罗荣桓在军队里都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在山东那会儿,罗荣桓经常带着部队打鬼子。
罗荣桓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不仅成功抵挡了日军的多次扫荡,还赢得了多场关键胜利,最终帮助全面收复了山东地区,他的贡献真的非常大。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的时候,山东的八路军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十多万。
这三十万大军全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每个士兵都经历过战火的考验。所以说,罗荣桓率领的部队,战斗力绝对能排得上前列。派他去东北,那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九月时,罗荣桓接到党中央的指示,立马行动起来,将山东那儿的六万大军转移到了东北地区。
这样一来,山东这个关键的革命老根据地就变得有点空荡荡了。它可是支援东北的重要基地,山东那边绝对不能出啥岔子。
罗荣桓1941年起就开始管理山东事务,四年的时间里,他在山东军区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全军上下都特别敬重他,他还是个相当有本事的指挥官。
不过现在为了赶紧拿下东北这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已经将军队派过去了。接下来呢,我们得找个在军队里威望能跟罗荣桓比肩的人,来接手他的活儿。
不过,好多有声望的将军都散落各地,要是调他们回来,还得找新人补缺,这也是个棘手的问题。所以,军队里有人提议,干脆就在山东本地找个合适的人来担当这个重任。
可是挑来挑去,中央军委就是没能找到满意的人选。你看,在山东军区的那些高级将领里头,除了罗荣桓大将,就只剩下副政委黎玉和参谋长陈士榘两位了。
不过,这俩人其实也不适合。黎玉嘛,因为他没赶上红军刚开始打仗那会儿,所以在军队里的政治地位不算高,还得再锻炼锻炼才行。
陈士榘也是如此,尽管在抗战期间他多次立下大功,但在军队里他还算是新人,名声不够响亮,要是破格给他升职,难以让人信服。
中央军委实在没办法,只好把注意力转移到山东以外的地方。这时候,毛主席觉得徐向前挺合适的。毕竟在罗荣桓守山东之前,徐向前就带着部队在山东打过仗。
所以,徐向前对山东那边的情况挺了解的,但可惜的是,他这时候碰巧生了场大病,正在家里养身体呢。这么合适的人选,到最后也没办法用上。
正当大伙儿都没办法,急得团团转时,毛主席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个人来,那就是陈毅。
那咱说说,陈毅在没到山东之前,他都在忙活些啥呢?
【毛主席的选择】
陈毅在紧急关头被派去负责山东,他表面和气,但能让手下人真心服从他的指挥。
罗荣桓原本在山东负责领导工作,但情况紧急,他被迅速调往了东北。中央军委经过商量,决定让陈毅去山东,接替罗荣桓的位置。
但陈毅之前对山东的情况知道得并不多,那他是怎么搞定这份工作的呢?
抗战那会儿,陈毅在新四军里头已经是个领头人了。他虽然主要负责军队里的政治思想工作,但指挥打仗也是一把好手,成绩斐然。
比如说在苏北抗日那会儿,他指挥过像黄桥大战这样的战役,赢得了很大的胜利。不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搞政治工作,陈毅的名声都跟罗荣桓不相上下,让他来接罗荣桓的班,那是最合适不过了。
肯定的是,当陈毅听说中央打算派他去山东时,他心里已经有了底。他明白山东对我国解放大业有多关键,而且那时候国民党已经盯上了山东,情况确实挺棘手。
所以,现在对中央来说,保住山东的形势至关重要,陈毅觉得自己担子不轻。
那时候,国民党想要拿下山东这块地方,蒋介石就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方面,他让王耀武带着人马守在济南;另一方面,他又调了一拨军队,直奔青岛而去,打算从东面和西面两个方向一起动手,想把咱们的军队给夹在中间。
这时候,蒋介石又叫薛岳带着十万大军去苏北集合。他的心思明摆着,就是想把新四军和八路军给隔开。
蒋介石已经设好了圈套,就等着咱们军队往里钻。现在山东那边,罗荣桓派了一批精兵强将去东北,导致他们那里的八路军队伍有点乱套了。
国民党瞅准了这个时机,打算速战速决,一举拿下山东。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稳稳当当保住山东,全看新上任的总司令陈毅怎么应对了。
以前山东军区手底下有八个师的八路军,但罗荣桓这一调动,直接带走了六个师去东北。这么一来,山东这边剩下的精兵强将就只剩个四五万人了。
罗荣桓心里明镜似的,清楚山东那块地方有多关键,他可不愿意自己这些年拼死拼活打下的江山,就这么轻易地送给国民党。
接着,他挑了三位最能干的助手,和王建安、聂凤智、许世友这三位高级将领一起,留下来协助陈毅。
那时候,为了保证山东不失,还有咱们华东地区的队伍稳稳当当的,中央军委做了个决定,要把原本在江南活动的新四军调到山东去帮忙。
这一方法确实给山东的兵力加了把劲,挺不错的布局。不过呢,也带来了一点小麻烦。因为部队是临时调过去的,所以山东那边内部的秩序就有点乱套了。
一直以来,陈毅都是负责指挥新四军队伍的,所以他对山东本地八路军的编制情况并不太了解,还得花时间去熟悉一下。
罗荣桓调走了山东的大部分主力部队后,为了填补兵力空缺,当地的预备队伍就得提拔上来,变成正规的主力军。
但这支部队给人一种被硬推上前线的感觉,他们的真实战斗力还没经过充分验证,咱们不能太过指望他们。
陈毅一直以文化深厚的将领闻名,让他这位文化人到山东来带兵,不少人心里可能会犯嘀咕,不一定愿意听他指挥。
就连当地的部分将领,可能对他有些不满,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陈毅,所以心里不太乐意听他的指挥。
在打仗的策略上,罗荣桓和陈毅那是大不相同。这样一来,那些在山东待久了的将领们,有时候就难以领会陈毅的想法,得花点时间让大家互相了解、适应。
外面国民党盯着咱们,内部呢,新官刚上任,还得花时间跟大家配合好。这种时候,先别提让东北那边有啥大动作了,要是国民党真动手围攻,咱们连山东能不能守住都得打个问号。
陈毅刚接手工作时,就碰上一大堆难题,那他究竟要怎么动手干,怎么解开这个死结呢?
【一举拿下】
陈毅带兵很有一套,别看他平时总是笑眯眯的,没啥架子,但他的部下对他那可是打心底里佩服。
那么,陈毅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陈毅一到任,马上就跟前任完成了交接,接着迅速给山东这边做了个战斗计划,时刻准备着和国民党军队拼个你死我活。
这时候,国民党那边也收到了消息,说在山东那边,是陈毅来挑大梁了。但他们瞧不上陈毅,觉得他一直在后方忙活政治教育,没怎么上过战场,打仗那套不怎么行,所以就没把他当回事。
小看对手肯定要吃亏,王耀武就是国民党将领里头第一个栽跟头的。他那时候可凶了,领着整整十万兵马,一股脑儿地往津浦铁路上冲。
起初,他靠着手里头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人数众多的部队,一连攻下了徐州好几个关键地方,那会儿可真是风光无限好。
碰到这么棘手的情况,陈毅认真琢磨了各种可能,这么多年跟国民党周旋较量,他心里也清楚国民党那些将领的某些软肋。
他琢磨着,王耀武眼下那是顺风顺水,按国民党那帮人的脾性,铁定会急功近利,一个个都憋着劲儿想多占点便宜,好去老蒋那儿显摆功劳,所以他肯定不会停下进攻的步伐。
王耀武一到山东,立马就行动了,没想着等后面的部队跟上。他直接把手下的兵力散开,打算来个突然袭击,把陈毅给团团围住。
因此,陈毅不顾大家的反对,决定攻打敌人防守较弱的中部地区。这个决策,让共产党在接下来的三次战斗中,都赢得了胜利。
这三次打完仗以后,王耀武手下的人马少了大半,国民党原本打算浑水摸鱼占领山东,这下子也全完了。这事儿把老蒋给气得不行,浑身直发抖。
碰到一个文人,都被收拾得这么惨,国民党这下可不敢再轻举妄动了。
这三场战斗打赢后,山东那帮将领们从心底里开始佩服他们的新头儿。他们觉得,这家伙不光政治手腕厉害,领兵打仗也是把好手。
1947年那会儿,陈毅在山东的根据地已经站稳了脚跟,他就开始对部队动手脚,来了个大规模的重整。他把部队重新编成了十个纵队,这样一来,这些部队的新编号就成了后来响当当的华东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的总头儿还是陈毅,但战场上真正拍板指挥的不是他,而是号称“战神”的粟裕。基本每次打仗的计划,陈毅都会找粟裕商量,这也说明陈毅讲究的是谁有本事谁上。
陈毅心里明白,要是比起指挥打仗,他自己确实没粟裕厉害。既然自己在这方面不擅长,那就让更行的人上,他自己呢,就负责把握大局,粟裕专门负责带兵打仗,作战上的事儿,全听粟裕的安排。
为了让粟裕能自由发挥制定战术,每当要商量打仗策略和布置任务时,陈毅都会刻意避开,这样粟裕就能毫无顾虑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指挥战斗,不受限制。
陈毅因为拥有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品格,所以在华东野战军里,将士们对他的敬重之情日益增长。
1947年春天4月份,蒋介石调动了四十万大军,打算攻下山东。这次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打头阵的是张灵甫指挥的“精英部队”,他们从三个方向把山东团团围住,目的就是要铲除华野在山东的力量。
粟裕沉着冷静,瞧了瞧眼下的局面,心里盘算好了打法。他让一部分队伍去拖住两边的敌军,主力部队呢,就借着地形的便利,跟张灵甫硬碰硬干到底。
这个方案陈毅也很赞同,他直接表示:“粟裕说的,就是我的意思。”有了陈毅的撑腰,这场仗把国民党军打得一败涂地,张灵甫也在战场上丢了性命。
这一场战斗,让蒋介石丢了好多兵,足足有数十万,国民党因此受到了重创。老蒋被气得不行,直接开口大骂。
陈毅将军战斗岁月的最后阶段,就是解放了大上海。那时候,上海可是咱们中国文化和经济的领头羊,有多热闹、多发达,大家心里都有数。
党中央的指示很明确,说不能在上海市区搞大规模的火炮攻击,得尽量保住上海的原貌,特别是那些文化老建筑。所以,咱们得打巷战了。
不过,陈毅只用了短短半个月,就成功占领了上海。当时国民党在上海的守将是汤恩伯,他一看形势不妙,也只能夹着尾巴逃走了。
说到陈毅,可能在解放军里,作战指挥的高手太多,他并不算最出众的。但这位更像文人的将领,却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在军队里树立了威信,让人不得不承认他的实力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