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出生于淮安,他给世人带来的革命精神以及崇高的品德就像是一座丰碑屹立史册,他自己也说过:“一个人的幼年所受到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
在周总理童年及青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中,那些亲人们都留下了极为重要的痕迹。
周总理的家世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周总理有两个故乡,分别是绍兴与淮安。
淮安是周总理的出生地,而绍兴则是周总理的祖籍。
那篇《爱莲说》流传已久,而此诗的作者周敦颐正是周总理的祖先,这个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诸暨县志·山水志》的记述;周氏后裔迁徙成族者五十多处,各族都有宗谱记载,任何一份宗谱记载的源头都是周敦颐。
历史上的周敦颐除了那句“出淤泥而不染”之外,他还有个重要的身份:中国理学的创立者之一。
周总理为“恩”字辈,周氏到这个字辈有记录的共有14人,他排名第七,这才有了“七哥”或“七弟”的叫法,从称谓便能看出,这个大家族的内部是非常和谐的。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周家同样如此。
周总理的生父周贻能便是个典型的读书人,他不仅考中过秀才,还当上了“国学生”,在清政府规定中,这也是最高学位。
1991年,18岁的周贻能结了婚,对方为万东儿。
万家过去同样是名门家族,她的外祖父在淮安府清河县当了30年知县;由于万东儿从小就表现得伶俐乖巧,因此父亲很喜爱她,还送她去读了好几年私塾。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万东儿知书达理、乐于助人,后来与周贻能成婚。
嫁到周家后,万东儿主动担起了周家的一切家务,当时年迈的婆婆体弱多病,整个家庭都由这个“当家媳妇”操持着。
周总理便是万东儿与周贻能的长子。
可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没落,时代的灰尘散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大山,就算周贻能再为努力,始终无法越过时代的鸿沟。
他的性格极为忠厚,自从家中的老爷子去世后,这个家的经济情况也每况愈下。
为了能给家中多赚取一些钱财,周贻能有时给人家当幕僚、有时去当文书,还有的时候去当私塾先生。
万家当时的情况也差不多,最初在周家情况变差后,万东儿便将孩子带去了外祖父那生活,外祖父去世后,万家的家境也逐渐没落。
那会周总理尚且年幼,可他早早就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也自知寄人篱下的不易。
万东儿也不愿受气,便带着孩子离开了万府。
生母陪伴周总理度过了一段时光,也让他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善意,而她的一些经历,也让周总理意识到凡事都要依靠自己。
在周总理的印象里,生母是一个极为精明的人,有一次父亲周贻能与舅舅合买了一张彩票放在母亲那,那张彩票恰好中了奖,不过兑奖要去武汉才行。
一个亲戚见钱眼开,提出要代替去兑奖;万东儿坚决不同意,提出自己去武汉兑奖。
到了武汉后,她才发现这张彩票中了1万元头奖,全家人都高兴万分,这笔钱也解决了很多生活上的问题。
万东儿这样的处事方式也是受到万老太爷的影响,因为老太爷长期当官,所以做事缜密、考虑周全,万家也很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这种能力,后来无论周家还是万家都很信任万东儿,只要是涉及对外处理争端,都是万东儿出马。
在对周总理的教育上,母亲万东儿也很注重培养他的学习能力,即便时值乱世,她也十分注重知识,且十分严厉地教育周总理。
有一次,周总理的乳母看天气寒冷,在课堂上安放了一个炭盆,但教书先生却不同意。
那天先生还要带着周总理去关祠瞻仰,乳母觉得孩子太小出去要冻着,可万东儿却表示同意,乳母这才发觉,万东儿这是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娇生惯养。
母亲的教育让周总理从小就养成了战胜困难的坚韧品格,也正是这种性格,促使多年后的周总理渡过了革命生涯中遇到的各种危机,后来周总理谈到生母时还说:“她是一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一部分。”
遗憾的是,1907年的那个夏天,正当周贻能在外地谋生时,家中噩耗传来:妻子病故,时年仅31岁。
万家对葬礼的要求很高,棺木要楠木的,还要白绫。
周贻能不仅没有见到爱人最后一面,还无力支付这笔丧葬费,他只好再度出去找活做。
天下大乱的年间,周贻能任何工作都无法稳定,能领取到的薪金更是少之又少;家中10岁的周总理也被迫承担起照顾两个弟弟的重任,家中的大小家务也都落到他的身上。
将“孝”放在心头
在周总理的童年时期曾有过3位母亲,除了生母万氏外,还有嗣母陈氏与乳母蒋氏。
陈氏早年间嫁到了周家不到一年,丈夫便因肺结核去世,因此家中无儿无女。
这个大家族很注重相互之间的关心,周贻能便在与妻子商量之后将长子周总理过继给她,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周总理都是在这位嗣母身边度过的。
陈氏早年间读过私塾,很早就教周总理读书认字,周总理儿时听过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梁红玉击鼓抗金”等故事都是从陈氏口中说出的,而且,陈氏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讲究循循善诱和奖罚分明,也对周总理的成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遗憾的是,在万氏去世后不久,陈氏也因为染上肺结核去世了,周总理曾写下的《念娘文》正是表达着内心对母亲的思念。
乳母蒋氏的善良更是给周总理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万氏与陈氏接连去世后,蒋氏始终对周氏兄弟几人不离不弃,尽管周贻能已经无法支付工资,但蒋氏始终把周家的孩子当作亲生孩子来看待。
后来周总理去了东北念书,蒋氏更是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周总理在外照顾不好自己,经常会给他写信。
当周总理到了南开大学后,蒋氏更是担心这个她一手带大的孩子,甚至不惜借了高利贷当路费也要去看看孩子的情况,这次蒋氏在天津待了10天,周总理也带着她去了天津很多地方。
对于这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母亲,周总理始终将她装在心里,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还在托人寻找蒋氏的下落。
不过,最终打听到的只有一个消息:1942年蒋氏去世,终年68岁。
这三位母亲的性格各有不同,她们对周总理的好是真真切切的,也给予了童年时代的周总理不同的养分。
好在,周总理的父亲周贻能见证了周总理一步步成为杰出人物。
在1922年,周贻能在兄弟的介绍下去了齐齐哈尔市做烟酒事务局的办事员,日子终于也算安定下来了,慢慢也有了些积蓄;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周贻能再度失去了工作,为了生存,他离开了东北前往上海。
当时周总理正在上海从事地下斗争工作,父子俩有过短暂的相聚,时局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周总理的处境也在发生变化。
1927年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周贻能还在报纸上看到了蒋介石通缉自己儿子的通告,他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一生都在致力于平稳生活的他虽然不懂双方的革命主张,但他也愿意相信儿子的选择,在上海的时候他还帮助周总理从事了一些秘密通讯工作,但当时蒋介石制造的白色恐怖凶险万分,周贻能还是去了天津。
他在先后从事了两份工作后,终于攒下了钱于1935年返回清江浦,将妻子万氏的灵柩带回了淮安,安葬在周家祖茔地之中,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或许,那时的老人家想着终于能过上一段平静的日子了。
谁曾想短短2年后全面抗战又爆发了,四处都是病兵荒马乱,在淮安的周贻能生活也没有着落,一个人无依无靠。
周总理很关心父亲的安全,最初他也没有急着将父亲接到身边。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成立后,周总理与武汉国民党进行了谈判,他本人后来出任了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也有了稳定的生活。
父亲终于被接回来了,当周总理正在汉口出席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二次理事会时,他在讲话的最后眼含热泪告诉大家:“我要失陪了,因为老父亲今晚10点要抵达汉口。”
这句话说完后,全场都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们都在为周家父子团聚而感动。
日寇的铁蹄于1938年10月逼近了武汉,此时城内机关工厂继续向内迁移,周贻能辗转衡阳、贵阳、桂林等多地终于抵达重庆。
这位善良的老人并没有凭借儿子的地位养尊处优,他还是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年龄比较大,他选择去看仓库、扫院子,在工作的过程中,他与所有工作人员的相处都极为和睦。
童小鹏曾回忆道:“老爷子待人宽厚,平时就是喜欢喝酒,偶尔周总理闲下来能和老爷子对酌两口,其余时间都是老爷子一个人喝,周总理会提醒他不要喝多。”
有一次,周贻能心情不好多喝了两口,脚下站不稳了,有人专门扶着他回到房间。
恰巧那天周总理和夫人邓颖超前来探望,看到老爷子这番模样,还说:“爸爸,我们这里人口少,您喝成这样就得有人照顾,这多不好。”
周贻能一直都是个明事理的人,听到儿子这样说,他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一句话都不说。
邓颖超见状劝道:“你不要再说了,让老人休息一会嘛。”
后来,周总理还专程来找父亲喝了一次酒,爷俩又把话给说开了,周贻能特意举起杯子对儿子说:“你说得没错,现在哪里是喝闲酒的时候!”
父子俩那天的交谈十分愉快,这也是周总理在艰苦岁月里尽量满足父亲的事情了。
不过,1942年周总理因小肠疝气发炎住进医院时,周贻能老先生也因长年累月的奔波而累倒,病情不断恶化而离世;周总理在病中关怀着父亲,而南方局的领导一致认为不该把消息告诉休养中的周总理。
7月14日,一场简朴的悼念仪式后,老人家就这么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参考资料
对周恩来影响至深的三位母亲:生母 嗣母和乳母 人民网周恩来的家世、家事和家风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