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里的中医药文化

高鹏说药才 2024-09-17 12:28:33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赋予明月丰厚的文化内涵,有关中秋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但在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中医药文化。

01 中医药与中秋文化

在有关中秋的传说中,玉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的蛤蟆丸服用可以成仙。虽然只是传说,但这些被赋予了神奇作用的药丸,正表明了中医药在古代劳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中医药的敬畏尊重以及对健康长寿的追求。

蟾蜍,又称蛤蟆,《本草纲目》:“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匿,而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

月桂,树创随合,是为不死之树,百药之长,《神农本草经》云其可“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

在风俗文化中,节令被赋予了神奇的作用,中秋也被认为是采全草类药材的好日子。此时我国中东部地区可采草药有:薄荷、苏叶、荆芥、藿香、泽兰、马齿苋、半枝莲、半边莲、败酱草、紫花地丁、佩兰、透骨草、夏枯草等,东北地区还可采到辽细辛、淫羊藿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多可采到益母草、鹅不食草、浮萍等。

02中医与中秋习俗

中秋传统习俗很多,自古便有赏月、拜月和祭月等旧俗。在冰轮当空之时,人们对月焚香,祈求月神护佑家人健康、生活美满,这恰也是无数中医的愿望,“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03中医药与中医养生

每年的中秋时节是湿与燥转化的时期。《素问》有“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说法,但秋气本为燥,又为何说“秋伤于湿”呢?明末清初医学家喻嘉言认为经文错误,而将这句话改作:“秋伤于燥,冬生咳嗽”。但事实上,秋季既有湿气,又有燥气,这并不矛盾。而湿气与燥气相转化的时间就是中秋时节。

正如《柳选四家医案》中所说:“初秋之湿,本从夏令而来,原为正气。若论其燥,则在中秋以后,其气亦为正令。”秋燥,是中秋之后的气。所以每年的中秋处于湿与燥交替转化的时候,人体既易受湿邪,又易受燥邪。而燥易伤肺,湿伤脾胃,所以此时,人们患病多为肺燥脾湿。

04中医药与中秋饮食

按习俗,逢中秋,家人团聚,共赏明月,同其乐融融。螃蟹和月饼是中秋经典美食,但食用不当却会损害健康。糖尿病人和儿童不宜过量食用月饼,月饼含糖量极高,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损害较大,儿童脾胃比较脆弱,食用月饼过量或造成食欲不振甚至不能进食。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不超过半块月饼。

建议: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富含膳食纤维多的根茎类的蔬菜,比如土豆、红薯、莲藕、竹笋等食物。

可适当服用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梨等食品,以滋阴润燥。老年人脾胃虚弱者,宜食温热熟软的食物。

如果说团圆是中秋节的大主题,那么对健康生活的祈愿则是民族不曾衰竭的精神密码。所以在中秋,欣赏着月亮,闻着桂花香,希望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能将中医、中秋等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铭记于心,代代相传。

在此,高久恒说药材产业平台(联盟)祝愿大家中秋快乐,月圆人圆事事圆!

0 阅读:0

高鹏说药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