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难道只是富二代的专属领域吗?像王曼昱、林诗栋这般出身寒门的孩子,倘若置身于当下的青训环境之中,他们是否还能够脱颖而出?
近日,尹肖收到一位乒乓球家长的留言,此事引发了广泛热议。这位家长满是心酸地倾诉道:“这整整五年下来,给我们家长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凡事都得花钱才行。要是不掏钱,啥事儿都办不成;要是没点关系,同样啥事儿也办不了。家里没钱的话,孩子就别想着打乒乓球了。您口中所说的国青、国少那种青训项目,到了河南这儿,竟然变成了乒协用来赚钱的营生……咱普通人家的孩子,难道就真的没个出头的机会了吗?”
某体坛知名博主直言:“不少天赋上乘的球员,就因家中没什么背景,故而难以跻身国家队。”大家都清楚,当下国乒的诸多球员,家庭状况都颇为优渥,且不说像梁靖崑这般身为“煤二代”的公子哥,即便是那些相对普通的球员,家境也都相当不错。
舆论中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打乒乓球给人一种类似贵族运动的感觉。就周边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几乎都没有在学打乒乓球的,反而是练习羽毛球以及篮球的孩子比较多,练习足球的也有一小部分,而其中练羽毛球的人数是最多的。并且,学校方面也未曾举办过乒乓球比赛。
曾经,乒乓球的观赛场景里有这样一番景象让人怀念:在看台上,能看到年仅6岁的孩子背着书包寻找自己的座位,那是多么有活力的画面。回想往昔,那时的球迷那可真是纯粹的球迷。他们对乒乓球了解得透彻,既知晓其中的门道,自身又会打球,打心底里深深热爱着这项运动。而且,关键是当时去现场看球,在经济等方面也是大家能够承受得起的。可如今,那样的场景似乎很难再见到了,这也算是乒乓球发展过程中让人觉得有些遗憾的地方吧。
近年来,在刘国梁的引领之下,WTT赛事的球市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与此同时,中国乒乓球队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加大了商业化运作的力度。然而,就在这般看似蓬勃发展的背后,却衍生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便是青少年乒乓球训练(青训)的门槛悄然提高了。试想一下,倘若普通家庭的孩子压根儿都瞧不见通过打乒乓球能够实现自身发展、获得上升机会的路径,那么如此这般大力推进乒乓球商业化的价值与意义又究竟体现在何处?
这事你得问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