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现场,追寻智慧生活。
我们会借由“教师手记”这个栏目,回到教育发生的现场,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和真实的态度去“看”、去“听”、去“感受”......
你会发现,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抽象的概念,而是实践着的、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动过程。
本期记录者
李嘉俊
大二班教学老师
01
情景记录
在建构区,小树和图图正专注地搭建着自己的作品。小树选择了方块积木和长条木板,搭建了一个小坡度。他小心翼翼地将长方形积木、圆柱体积木和拱形积木依次放在坡上,试图让它们滑下来。
小树先尝试让长方体积木滑下,但积木卡住了。他皱了皱眉头,嘟囔着:“怎么下不去呢?”接着,他把圆柱体积木放在坡上,轻轻一推,圆柱体积木顺利地滑了下来。小树露出开心的笑容,兴奋地说:“圆柱体可以滑下来!”他又尝试让拱形积木滑下,但同样卡住了。小树有些困惑,自言自语道:“为什么圆柱体可以滑下,长方形和拱形就不行呢?”
思考了一会儿后,小树突然有了新主意。他把拱形积木放在坡的前面,圆柱体积木放在拱形积木后面。他轻轻一推圆柱体,圆柱体积木顺利地将拱形积木推下了坡。小树兴奋地大叫:“成功了!图图,快来看!”图图被小树的叫声吸引过来,好奇地看着他的操作。小树认真地给图图讲解:“你看,圆柱体可以滑下来,还能把拱形积木推下去。”图图听了后,眼睛亮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说:“我也要试试!”于是,图图按照小树的方法,开始了自己的尝试。
02
观察分析
1.科学探索:从"为什么"到"试试看"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大班幼儿正处于探索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小树在活动中表现出了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通过多次尝试,发现了不同形状积木在坡度上的滑行特点。这体现了大班幼儿在科学领域中对物体形状与运动关系的初步理解,符合《指南》中提到的幼儿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和操作能力的发展目标。
2.数学问题:从"卡住了"到"有办法"
小树在遇到问题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调整积木的摆放顺序,成功解决了问题。这不仅展示了他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还体现了大班幼儿在数学领域中对空间关系和形状特征的初步认识。此外,小树主动与图图分享自己的发现,并鼓励图图尝试,这体现了大班幼儿在社会领域中合作意识的萌芽,符合《指南》中关于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经验和互相学习的要求。
3.社会成长:从"我发现"到"一起玩"
小树主动呼唤同伴:"图图快看!我的积木会排队滑滑梯!"他兴奋地演示自己的发现,甚至蹲下来指导图图摆放积木。这种自发的分享行为符合《指南》社会领域"愿意与同伴分享有趣的事"的目标,标志着大班幼儿开始突破"独自游戏"阶段,萌发合作意识。当图图成功让积木滑行时,两人击掌欢呼的场景,正是同伴学习最佳效果的生动体现。
03
支持策略
1.引导幼儿深入探究。教师可以在小树和图图进行建构游戏时,适时介入,引导他们思考不同形状积木在坡上滑行的原因。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圆柱体可以滑下来,而长方体和拱形积木不行呢?”引导幼儿观察积木的形状特点,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幼儿从直观操作向初步的科学概念理解过渡。
2.提供多样化的操作材料。为了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探索经验,教师可以提供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积木,让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发现更多关于物体运动的规律。例如,增加三角形积木、球形积木等,引导幼儿比较这些积木在坡上的滑行情况,拓展他们的思维和探索范围。
3.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用更准确、更科学的语言来描述。例如,当小树分享他的发现时,教师可以引导他说:“圆柱体是圆滚滚的,所以可以在坡上滚动,而长方体和平平的,所以滑不下来。”通过这样的引导,帮助幼儿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概念的表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