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排外现象在所难免,在这数百年间,汉臣大多未受充分重视。
然而,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在位期间,亦有不少汉臣崭露头角,为大清江山的稳固立下汗马功劳。今日所讲,便是被康熙倚重的五位汉臣。
首先要说的是陈廷敬,将其置于首位,缘由在于他乃康熙之师。自古以来,儒家倡导“尊师重道”,身为帝师的陈廷敬教导出康熙,此为其一大功绩,而他于朝中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陈廷敬一生清正廉洁,恪守臣道,被后世赞为“贤相”。他于顺治年间步入仕途,其名乃顺治帝亲赐,对初入官场的陈廷敬而言,此乃无上荣耀。
康熙继位后,陈廷敬一直担任其讲师,康熙对这位老师甚是敬重。他常伴年少康熙左右,深知其困境。
当时,若论真心盼康熙亲政之人,必有陈廷敬。因康熙与赫舍里的婚约,索尼一家迅速站在康熙一方。彼时,鳌拜坚决反对康熙亲政,索尼身为资深老臣,鳌拜虽与其政见不合,却不敢轻易招惹。但陈廷敬不同,若得罪鳌拜,必遭清算。
可即便如此,陈廷敬仍毅然站出,反对鳌拜专政。他与鳌拜想必积怨颇深,然鳌拜倒台后,陈廷敬未落井下石,还奏请康熙公正处置。
正因他深明大义,不涉党争,成为康熙前期为数不多的可信之臣。
与陈廷敬相比,接下来这位在历史上声名更著,不知诸位是否看过《于成龙》,要说的第二位便是此剧中主人公于成龙,他被康熙赞为“天下廉吏第一”。
为官二十载,始终以清廉闻名,所到之处皆造福百姓,离任时百姓皆依依不舍。他的存在堪称清朝廉吏之代表。
于成龙历经两朝,曾于明崇祯年间参加乡试。此后,明末清初战乱频仍,于成龙直至不惑之年,方在官场施展拳脚。
于地方任职期间,所治之处百姓生活安定,深受百姓爱戴。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于两江总督任上病故,享年六十八岁。百姓闻其逝世,痛哭不止。其同僚为他收拾遗物时,发现屋内竟无值钱之物,仅有几件缝补的衣袍与一小罐粗粮。
康熙破例亲为于成龙撰写碑文,并追封其为太子太保,赐谥号“清端”。此二字与于成龙一生契合,为官清廉、品行端正。
第三位名臣,想必众人亦有所闻,他便是治河名臣靳辅。靳辅乃是影视剧《天下长河》的主人公。在封建王朝,自然灾害向来是影响百姓正常生活的重大隐患,尤其在清朝,黄河问题困扰数代居民,波及数省,治理河道遂成清朝重要任务。
提及治河,不得不说靳辅。谁能想到,此前靳辅不过一介普通文臣,未曾涉足治河之事。
但事实证明,只要努力便有成果,此乃靳辅耗费十五年实践所得。靳辅上任之初,不单黄河,淮河等亦存在问题。他上任后,切实勘察河道。
最初那段时日,靳辅多数时间皆在河道旁度过。
多番钻研后,靳辅呈上一份治河方略,然此折回京,引发轩然大波,朝臣纷纷质疑,最终康熙拍板,依靳辅之策行事。
此后,靳辅的治河工程愈发顺遂,其后半生皆围绕治河展开。
接下来要说的是姚启圣,此人一生坎坷波折,与其性格相关,相较于刻板文人,姚启圣更似闯荡江湖的侠士。
年少时,姚启圣心怀壮志,渴望入朝为官,一展抱负,但其豪爽、嫉恶如仇的性格,致使为官之路异常艰难。
直至年过半百,姚启圣方受康熙重用,即便如此,其性格未改。
康熙在这方面与雍正相似,只看能力,姚启圣亦未负康熙所望,他与施琅联手成功收复台湾,为大清立下不朽功勋,因其功,过往过错皆被康熙赦免。后因积劳成疾,不治身亡,享年六十岁。
最后一位要说的是与姚启圣一同收复台湾的施琅。他名留青史,亦因平台之事。
最初,施琅并非满清大臣,而是郑氏集团一员大将。后因时局变幻,施琅另择道路。
虽已投降,但起初施琅境遇不佳,郑成功逝世,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决定对台湾动手。此前,施琅多次奏请康熙出兵台湾,皆遭拒绝。
待内部矛盾解决,康熙终能全力应对台湾。康熙二十一年,施琅如愿出征。
施琅不负康熙所望,于澎湖海战中大破郑氏集团,此战后,郑氏再无力与大清抗衡,只得投降。
因战功卓著,康熙对施琅予以褒奖,其逝后,康熙追封其为太子太傅,赐谥号“襄庄”。“襄”赞其因事有功,即收复台湾;“庄”夸其勇敢刚武。
康熙一朝,众多重臣名垂青史,皆为国家贡献巨大。虽康熙重视满臣,但仍有众多杰出汉臣涌现,足见其能力非凡。
张廷玉没有
清朝汉臣出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