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清朝晚期北洋水师提督,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早年曾参加太平军、镇压捻军、出兵朝鲜、抗击法国、对抗日本等战役,是一位才略武勇、敢于担当的军事家。他在甲午战争中指挥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海战,虽然最终失败,但仍以其坚毅不屈、殉国不降的精神赢得了中外的敬重。他的后代也有不少杰出的人物,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丁汝昌于1836年11月18日出生在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丁家坎村,原名先达,字禹亭,号次章。他的祖先是明朝初年从凤阳迁居庐江的卫所士兵,后来成了卫籍。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在丁汝昌十四五岁时,到豆腐店学徒。
咸丰四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的父母不幸先后病故。同年十二月,势如破竹的的额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随机太平军,成为太平军的一员。后随太平军驻扎安庆,成为程学启部下。程学启是太平军陈玉成部下的一位将领,曾参与攻占南京、杭州等地。
1861年(咸丰十一年),安庆被湘军围困危急,身为太平军陈玉成部下的程学启,深夜率丁汝昌等300余人翻越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自此丁汝昌成为了清军。但是湘军将领曾国荃对这批降军存有疑虑,毕竟这是投降过来的人,所以每次战斗,曾国荃一定会令他们在最前面。1861年7月13日,程学启、丁汝昌作为先锋部队,攻破安庆北大门外的太平军营垒3座,断绝了安庆北面的交通,使守城的太平军处境更加艰难。8月1日,曾国荃指挥程学启、丁汝昌等攻占安庆,太平军守将叶芸莱以下1.6万人全部战死,可以说丁汝昌这一次立下大功。
此战之后,程学启升任游击,赏戴花翎,充当开字营营官,而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当时因上海士绅请求,曾国藩命令李鸿章组建淮军,支援上海,自此丁汝昌也归李鸿章指挥了。
1862年8月,在上海四江口与太平军作战时,丁汝昌表现十分突出,于是刘铭传请求把丁汝昌调入淮军第一营,担任哨官,丁汝昌此时统领亲兵100人,继续同太平军作战,不久丁汝昌被授予参将的职务。
同治三年,清军平定了太平军,此时捻军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湘军统帅曾国藩北上督师剿捻,由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主要任务是办理后勤。在李鸿章的推荐下,丁汝昌升为副将成为军官,此时丁汝昌统先锋马队3营(约3000人),跟着刘铭传北上与捻军作战。
同治七年,东捻军被清廷剿灭,在寿光大捷中表现突出的丁汝昌被授为总兵是正三品的军官,加提督衔(正二品),赐协勇巴图鲁勇号(巴图鲁是满族贵族称号)。但是在同治十三年,清政府裁减淮军马队3营时遭到了丁汝昌强烈反对,由此得罪了刘铭传,刘甚至要杀了他,幸亏,他及时逃脱。
丁汝昌自此开始了一段赋闲时光,等到了光绪元年,李鸿章奉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而且开始筹建海军。李鸿章此时想起了丁汝昌,他十分欣赏丁汝昌的才能和忠诚,并邀请他留在天津从事海防工作,并派他赴英国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超勇”号和“扬威”号是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两艘木质甲板装甲舰,在当时属于先进水平。
光绪五年,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木质甲板装甲舰来华交付使用。在第二年,也就是光绪六年,李鸿章推荐丁汝昌带团前往英国接收“超勇”、“扬威”号巡洋舰,并在英国接受海军训练和考察。在英期间,丁汝昌觐见了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并向她赠送了一幅自己画的《中国水师图》和一尊自己雕刻的《丁汝昌雕像》。
光绪七年,丁汝昌率领“超勇”、“扬威”号巡洋舰返回中国,途中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等地停留,展示了清朝海军的风采。回国后,丁汝昌被任命为北洋水师提督,统领“超勇”、“扬威”号巡洋舰和“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木质甲板装甲舰,共六艘舰艇,称为“北洋水师第一镇”,自此丁汝昌成为清廷海军的扛把子。
光绪八年,清政府派遣丁汝昌率领北洋水师第一镇出兵朝鲜,以平息朝鲜壬午军乱。壬午军乱是朝鲜国内的一场反对开化派和亲日派的保守派武装起义。清政府作为朝鲜的宗主国,有义务保护朝鲜王室和维持朝鲜的稳定。丁汝昌率领的水师在仁川、江华岛、开城等地与起义军和日本海军交战,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也遭到了日本海军的挑衅和阻挠。最终,在中日双方签订《天津条约》后,丁汝昌撤回了水师。
光绪十年,清政府再次派遣丁汝昌率领北洋水师第一镇出兵朝鲜,以应对朝鲜甲申政变。甲申政变是朝鲜开化派和亲日派在日本支持下发动的一场政变,意图推翻保守派和亲清派的统治,并建立亲日的改革政府。清政府作为朝鲜的宗主国,有义务恢复朝鲜王室和清廷的权威。丁汝昌率领的水师在仁川、首尔等地与日本海军和开化党交战,成功解救了被囚禁的朝鲜国王高宗,并恢复了清廷在朝鲜的影响力。但在此过程中,丁汝昌也与日本海军发生了多次激烈的冲突和对峙。
光绪十一年,清政府又一次派遣丁汝昌率领北洋水师第一镇出兵越南,以抗击法国侵略。法国在越南发动了对清廷势力范围内的安南(今越南北部)和交趾(今越南中部)的侵略战争,并企图将其纳入法属印支殖民地。清政府作为安南和交趾的宗主国,有义务保护这两个藩属国的主权和利益。丁汝昌率领的水师在河内、河内湾、广平等地与法国海军交战,并与越南抗法义勇军协同作战。但由于法国海军实力强大,且清廷缺乏有效支援,丁汝昌所指挥的水师遭到了重创,并被迫撤退。
光绪十四年,李鸿章从英国订购了两艘钢质甲板装甲舰“定远”、“镇远”,并将其编入北洋水师第一镇。这两艘舰艇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战舰,在当时被称为“万吨巨舰”。李鸿章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水师第一镇总指挥,并授予他“定远”号舰长职务。“定远”号成为了丁汝昌所指挥的水师旗舰。
光绪二十年,由于朝鲜东学党起义引发了中日之间在朝鲜问题上的摩擦,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之间为争夺对朝鲜半岛影响力而进行的一场全面战争,其中海战是最重要和最激烈的部分。丁汝昌所指挥的北洋水师第一镇是清廷唯一能够与日本海军抗衡的力量,也是清廷最后的希望。
1894年7月25日,在黄海海域发生了黄海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最大规模也最关键的一场海战。丁汝昌率领“定远”、“镇远”、“超勇”、“扬威”、“镇东”、“镇西”、“镇南”、“镇北”等8艘舰艇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率领的12艘舰艇展开了激烈的对决。双方在黄海上展开了长达5个小时左右的激烈交火,火药硝烟弥漫,炮声震天。
在这场惨烈的海战中,丁汝昌表现出了无畏无惧、勇敢果断、不屈不挠、忠贞不渝的精神,赢得了中外的赞誉。他在海战中不惧强敌,多次率领水师冲锋陷阵,与日本海军展开近距离肉搏战。他在“定远”号上亲自操纵主炮,对日本舰艇进行猛烈的炮击,曾一度击伤了日本旗舰“松岛”号。他在“定远”号被日本鱼雷艇击中后,仍然坚持指挥战斗,拒绝撤退或投降。他在“定远”号沉没前,高举国旗,高呼“为国捐躯,无所怨悔!”的壮烈遗言,感动了无数人。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十分尊重丁汝昌,在1895年2月17日占领刘公岛的当天下午祭拜,并特许“康济”舰载丁汝昌等人灵柩驶往烟台。丁汝昌等灵柩被寄厝在广仁堂。德国、英国等舰队司令、提督、领事前来吊唁、慰问。即使丁汝昌战败,但是他的精神也让对手敬重。
可是清政府却没有给予他相应的尊重,光绪帝下令,籍没家产”,不许下葬。并将其棺柩加三道铜箍捆锁,棺材和铜箍均以黑漆涂之,并砖丘于其原籍村头,不得下葬,这是将甲午战败的责任推到了丁汝昌的身上,一直在宣统年间,丁汝昌才恢复名誉。
丁汝昌自杀后,手下军官牛昶昞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降约》。而日本人据此,就写成了丁汝昌投降,这是别有用心,丁汝昌在民族大义面前丝毫不含糊,是英雄。
[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就是丁汝昌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