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2日,“王楚钦北大拟录取”燃爆社交平台,瞬间冲上了热搜榜榜首!然而这还是奥运冠军王楚钦的“双喜临门”,他先是通过北京市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的公开招聘,成为体制内运动员岗的拟聘用人员;紧接着又出现在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2025年硕士招生拟录取名单中,以复试86分的成绩即将成为丁宁的“学弟”,这一连串的操作,不仅让网友感叹“王楚钦的剧本真是人生赢家啊”,更折射出中国优秀运动员在职业规划与社会角色上的多重可能性
王楚钦的“考编”事件最早可追溯至2024年9月,北京市先农坛体校发布公开招聘公告,面向应届毕业生招募乒乓球队运动员岗1人,考试采用专项能力测试,满分100分,合格线60分,最终,王楚钦以85.4分的综合成绩位列榜首,并通过后续体检、考察等程序,于10月28日正式进入拟聘用公示阶段,这一岗位的“含金量”不言而喻:先农坛体校作为北京市体育局直属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不仅提供事业编制、北京户口,更承载着为国家输送顶尖运动员的使命
有趣的是,王楚钦的“考编”成绩一度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质疑“专项测试为何不考满分”,也有人调侃“奥运冠军也需要‘上岸’?”,但事实上,这种争议恰恰暴露了公众对运动员职业特性的认知偏差,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测试”并非简单的技术考核,而是结合竞技状态、心理素质、团队协作等综合评估,85.4分的背后,是专业评审对一位现役顶级运动员全方位能力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整个流程公开透明,从成绩公示到聘用程序均严格遵循事业单位招聘规范,既无“特权通道”,也无“暗箱操作”
如果说“考编”是王楚钦对职业生涯的体制化保障,那么被北大拟录取则标志着他对学术深造的追求,4月2日,北大体育教研部公示2025年硕士招生名单,王楚钦以复试86分的总成绩拟被录取,专业为两年制非定向全日制体育硕士,这让人不禁联想到2021年国乒“大满贯”丁宁的类似经历——彼时,丁宁退役后进入北大攻读体育硕士,成为体教融合的标杆案例,如今王楚钦以现役运动员身份“半工半读”,无疑将这一模式推向新高度
北大对顶尖运动员的青睐,绝非简单的“名人效应”,从丁宁到王楚钦,高校通过吸纳体育明星,既提升了学科的社会影响力,也为运动员提供了学术资源与职业转型的跳板,对王楚钦而言,北大平台不仅能助其系统学习运动训练理论,更可能在未来开拓教练、管理甚至体育产业等多元路径,正如网友所言:“打球时是奥运冠军,读书时是北大学霸,退役后还能无缝衔接体制,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全能战士吧!”
最后谈谈我的观点,王楚钦的选择,恰恰体现了新一代运动员的清醒与远见,竞技体育是青春饭,巅峰期过后如何转型?与其被动等待退役后的迷茫,不如主动在职业黄金期布局未来,考编保障了其退役后的体制内身份,读研则为其学术与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这种“两手准备”,既是对个人负责,亦是对国家培养的回报,未来他或以“北大硕士+奥运冠军”的双重身份,在体育管理、青少年培训等领域发挥更大价值
除此以外,王楚钦的“双上岸”绝非偶然,从丁宁到王楚钦,中国顶尖运动员正以更主动的姿态打破“唯金牌论”的单一叙事,探索竞技成绩与社会价值的平衡,这种选择,既是对传统运动员生涯的突破,也是对体教融合政策的生动实践;当然,公众的质疑声也值得倾听,当“考编”“考研”成为运动员的“标配”,是否会让年轻选手过早分心?体制的“保护”是否会削弱市场化探索?这些问题需要辩证看待,但无论如何,王楚钦的故事至少证明:在金牌之外,运动员的人生可以有更多元的选择,而社会也应给予他们更包容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