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小伙席某某因‘订婚强奸案’被羁押690天,二审今日开庭。处女膜完整、DNA检测无精斑,却被一审定罪三年;女方称遭暴力拖拽、点火呼救,双方各执一词。这起‘中国式婚约’背后的法律困局,正引发全网对‘性同意边界’的激烈讨论。
2025年3月25日,山西大同中级人民法院内,一场持续近两年的“订婚强奸案”二审庭审牵动全国目光。男方席某某自2023年5月被刑拘至今,已被羁押690天。这场本应甜蜜的婚约,为何演变为“罗生门”?双方家属首次披露的沟通细节,揭开了案件背后的复杂纠葛。
订婚次日报警,她要房本还是公道?
据男方家属回忆,2023年5月1日,席某某与女方通过婚介相识三个月后举办订婚宴,当场支付10万元彩礼及金戒指,并承诺婚后一年内在婚房房产证上加女方名字。次日,两人在婚房发生关系后,女方突然情绪失控,点火烧窗帘并逃至13楼呼救,被席某某拖回。当晚,女方报警称遭强奸。
男方坚称双方自愿,称女方事后因加名问题反悔。其母郑女士向记者透露:“5月4日,我们签了保证书,承诺次日领证就加名。可5月5日在民政局,女方突然反悔离开,随后警方带走我儿子。”而女方母亲则表示:“女儿被强暴后精神崩溃,男方家属多次欺骗拖延,我们已失去信任。”
证据链矛盾:法律专家质疑“强奸罪”认定
一审判决的关键证据是一段电话录音。录音中,席某某对“强暴事实”含糊回应“嗯”。但法医报告显示,女方处女膜完整,体内未检出精液,仅床单有精斑。男方律师指出,这或表明双方存在亲密接触,但无法直接证明“强迫”。此外,女方身上的淤青、监控中拖拽画面,又似乎支持其“反抗”说法。
北京某律所刑事辩护律师分析:“若女方确有反抗行为,可能构成‘强奸未遂’或‘强制猥亵’,量刑应显著低于强奸罪。但一审直接判三年,证据链存在薄弱环节。”
二审延期三次,司法机关两难
案件自2023年12月一审宣判后,二审历经三次延期。最高法以“案件特殊”为由,将审限延至2025年12月。有法律人士指出,若二审改判无罪,一审法院将面临国家赔偿及追责;若维持原判,舆论对证据不足的质疑恐难平息。
这场悲剧折射出传统习俗与现代法律的冲突。订婚在民间被视为“准婚姻”,但法律上仅属赠与关系。男方给付的10万元彩礼,因女方已退还婚介所而被一审驳回返还诉求;女方主张的“精神损害”,却因证据不足难以认定。
更值得关注的是,案件引发公众对“性同意”的讨论。有网友直言:“婚前性行为的边界在哪里?如何界定‘自愿’与‘强迫’?”而抖音某法律科普视频播放量超千万,律师呼吁:“无论男女,婚前应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避免‘请先生赴死’的悲剧。”
结语:
“690天羁押,18.8万元彩礼,90平婚房……这场‘婚约保卫战’早已超越个人恩怨。当司法天平遭遇舆论风暴,我们期待的不仅是一纸判决,更是对法治精神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