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名臣都以进谏而闻名史册,像魏征、像海瑞。魏征的犯言直谏、海瑞的抬棺上书,这些事迹当年都曾有石破天惊的效果,但随着被广为传颂,至今已觉不新鲜了。其实,远在魏征和海瑞之前的春秋时代也曾出现过一人,他进谏的故事绝不仅只是不怕死这样简单,很是别具一格。他,就是鬻拳。
鬻(yǜ)拳,楚国宗室后裔。他人生的代表作就是对楚文王的两次进谏。
这第一次进谏的根由就是蔡哀侯。话说楚文王俘虏了蔡哀侯,将他带回了楚国,本想将他烹杀以祭祀太庙,可却遭到了臣子鬻拳的强烈反对。他对楚文王进言道:“大王现在想图谋中原,求的就是诸侯归附。如果杀了蔡侯,恐怕会引起中原诸侯的仇视,不利于我们的大业!不如放他归国,让蔡国归附楚国。”可楚文王却不采纳,他觉得小小的蔡侯影响不了大局,杀他一个又何妨呢?
鬻拳是个犟种,认准了的事儿就一定要做到。动口无用,他就动了手,一把抓过了了楚文王,拔出刀就架在了他脖子上,说道:“臣宁愿与大王一块去死,也不愿见大王失天下诸侯之心哪!”一看这阵势,楚文王吓坏了,一个小小的蔡侯,放他一马又如何?他忙连声说道:“寡人从卿之计,寡人从卿之计!”于是,立马下令放了蔡侯。
鬻拳达到了目的,这才意识到犯了大不敬之罪,马上放开了楚文王,并跪地请罪:“吾王采纳臣言,乃楚国之福。但作为臣子却劫持君王,罪在不赦!请大王定罪!”众目睽睽之下,鬻拳虽对楚文王拔刀相向,却也表现了大无畏的一片为国之心。所以,楚文王虽愤恨,也不好立刻发作,显得自己睚眦必报没有贤君雅量,只得容后再报,先压下这口气:“卿出于一片忠心,寡人不怪罪。”可没料到,鬻拳却说:“大王虽赦免了臣,但臣自己却不能宽恕自己?”言罢,即手起刀落,自断其足,并大喊道:“人臣有无礼于君者,视此!”看到鬻拳此举,众人惊呆。楚文王更是在惊呆之下,释怀了鬻拳的不敬,也感念起他的忠心,让他作大阍(hūn),掌管城门,尊称太伯,并使其子孙世袭。
掌管城门,算不上好活儿,但也是安稳无虞、旱涝保收。按说几辈子都有了营生,鬻拳应该颐养天年了。但虽失去了双足,他却身残依然志坚,又出惊人之举。那一年,巴人伐楚。楚文王亲自带兵迎战,大败于津,中箭而逃。可当他带着残兵败将仓惶而回时,等待他的不是温言款语的精神慰藉,而是城门紧闭,干叫不开,只得到鬻拳一句严厉的责问:“王得胜否?”楚文王,这个一国之君,要接受臣子的质问,当然感觉不好。但当时,楚国还是蛮夷小邦,他还在创业期,没那么多讲究,为了进门就低了头,回答道:“败矣!”鬻拳一听,就不依不饶地说道:“自先王以来,楚军战无不胜,功无不克。巴,乃小国也,王亲征而败,岂不被天下人耻笑?今黄国不朝贡于楚,王若能伐黄而胜,犹能自雪今日兵败之耻!”说着,严嘱左右紧闭城门,不得让楚文王入城。被羞辱了一番的楚文王早就领教过鬻拳的犟种脾气,明白今天是死活也进不了这个门,只得调转马头,愤恨地对手下军士阐明了事实:“此行再不胜,寡人不归矣!”于是,他调转马头,带领着一群同样有家不能回的人去讨伐黄国了。回家的力量不可阻挡,楚军将士誓死一战,大胜黄师于踖(jí)陵。但楚文王却终究没有回成家,在回去的途中,他箭伤复发,客死异乡,薨于湫地。
楚文王的死讯传来,鬻拳明白自己虽维护了楚国的威严,但却间接地促成了楚文王的客死异乡。思量了一番,他交待家人:“我两次冒犯大王,纵然大王不杀,我又岂敢偷生呢?我决定随大王而去。”与家人进行了一番告别,鬻拳就自刎而死了。一命抵一命,算是给了楚王室一个交代。
鬻拳对楚文王的进谏时是拔刀相逼和拒之门外,进谏后是挥刀自刖、引颈自刎。与之相比,魏征对唐太宗的犯言直谏、海瑞对嘉靖帝的抬棺上书都没了看头。遍观史册,你就会明白,进谏这回事就这样,谏的对不对不重要,关键看的就是进谏戏码的激情表演。魏征与海瑞进谏打着不怕死的口号,但谁都没为进谏而死,而鬻拳进谏似乎要杀人,却真正因进谏而豁出了性命。他拼命三郎的进谏方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正是独步千古了。当然,面对这样拼命的攻势,楚文王也不得不从谏如流。
《左传》中说:“鬻拳可谓爱君矣!谏以自纳于刑,刑犹不忘纳君于善。”估计左丘明也很是为鬻拳的拼命进谏所动容,但你说给他个最高荣誉——忠臣的称号吧,他对楚文王的所作所为又实在是不敬。于是,他很独辟蹊径地给他了一个放到今天也不落伍的称号“爱君” 之臣,颇有些爱党爱人民的意味。
虽然左丘明说的头头是道,但这“爱君”之称还是有点让人难以理解:虽说是爱之深责之切,可到了刀压着脖子的程度也太过了。不过,也不能怪左丘明,以鬻拳的事迹,的确很难让人给他总结出准确的结论。不过,我们不是像左丘明那样的史学家,没必要给每个历史人物都下个定论。撕罗不开的事儿,我们也不费那个事儿,只要故事精彩就尽管看。总之,看过鬻拳的其人其事后,你一定得承认:你没见过这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