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经探讨过一个问题,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理论。他认为善良的美德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本性表现。而同时期的荀子提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的行为只是后天教育和礼仪法度引导的结果。
其实这种讨论是对生命还没有透彻的了解。谈到善恶那是社会问题,是后天的人处在人群社会中间进退取舍的价值问题、角度问题。而谈到人之初,也就是谈到生命的第一性,这个“性”指的一定是那个能生之性、能灭之性,是能生(动词)生灭而不在生灭之相的那个“性”,这个性是无善无恶的,就是创造宇宙的道。
万物生命的诞生,这个能生的力量是同一的,就是同一到这个“道”。所以为什么通过修炼,能够发现、体验并验证宇宙的根本——“道”,其原理就在于这儿,因为万物所生的力量是同一的、唯一的。而其中尤以人类最为灵敏或者说最为便利,或者说最接近道,是因为人具有灵智。这也恰恰是人类最伟大之处,也是人类存在的最大意义与价值。
第一性产生万物,即所说的道生万物。所生的万物都依据因缘业力各具自身特性。植物有植物性、动物有动物性,人则有人性。而讨论人性其实没有第一性、第二性的分别,或者说善恶性质之分。因为人类自身是三缘聚合,道的能生之源、自我灵性之源、父母增上之源三缘和聚而成一,三既是一、一既是三。差不多就是三魂七魄中的三魂。三魂有天魂、地魂、人魂之别。中国道家称他们为胎光、爽灵、幽精。
生命诞生的那一瞬间就是三性结合、三性合一。第一是自己的灵魂习性,第二个是父母的遗传性,第三个是天地时空的独特性。后天只有偏性问题而不是本源问题。所以有的勇敢、有的懦弱、有的善良、有的凶残、有的聪敏、有的蠢笨、有的富裕、有的穷困、有的暴躁、有的温柔等等不一而足。其或因自身、或因父母、或因环境各有不同因缘而显现万般种性。
所以从人的生命出发点,说性善性恶都是有失偏颇,应该是或善或恶,各有其业力因果。有人确实生来就是善,有人生来也确实是恶。因为他们身上都自带本我的习性,在出生前就已经存在。后或因父母身体素质、情志、受孕环境、时空磁场等,或因后天家庭教育、经济、人际交往、个体性情差异等等产生差别而生万象。
所以人之初,大家都是一个“性”,大道的能生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