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际政治和地缘格局?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事实上,不少西方的跨国公司,非常善于通过制造地区矛盾的方式来谋取暴利,最近就有这么一个例子。
日前,美国的谷歌公司在其电子地图上,将中国南海岛礁标注为“菲律宾领土”、将南海称为“西菲律宾海”,这是一场失格的闹剧。菲律宾的主张并没有得到联合国的认同,这种篡改地名、单方面的主权主张,完全是非法的、没有法律效力的。谷歌公司仅仅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将屁股歪到一边,地图服务的“技术中立”不过是一个伪命题罢了。谷歌在克里米亚、巴以地区的标注严格遵守西方政治正确,到了南海却突然“技术失灵”。这种选择性“中立”,与其说是疏忽,不如说是商业利益与地缘站队的合谋。
这样的跨国公司,地图坐标偏移0.1度,名称增减几个字母,足以煽动民族情绪、固化争议认知。我们要高度警惕这种“数字蚕食”行为,比军舰巡航更隐蔽,比外交声明更持久。谷歌掌握全球超90%的搜索流量、80%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其地图服务覆盖220个国家。这种数据霸权,让科技公司成为“数字时代的东印度公司”,通过定义地理信息、塑造历史叙事,甚至悄然改写地缘规则。
在东南亚、非洲等地,谷歌的免费安卓系统成为数字基建“特洛伊木马”——预装搜索、地图、支付服务,挤压本土企业生存空间。印尼曾尝试开发国产搜索引擎“Garuda”,最终因流量枯竭夭折。这种“数字倾销”,让科技霸权与殖民历史惊人相似。
谷歌这么做,菲律宾外交官欢呼这是“外交胜利”,甚至放言:“谁能控制地图,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欧洲的监管铁拳更狠。2017年至今,谷歌因捆绑安卓系统、偏袒自家购物服务等行为,累计被罚超82亿欧元。2024年9月,欧洲法院一锤定音:维持24亿欧元购物比价案罚款,苹果也被要求补缴130亿欧元税款。欧盟竞争专员的表态意味深长:“没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除此之外,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也对谷歌开出禁止令,指控其利用搜索优势打压本土企业;俄罗斯则以“滚雪球式”罚单将反垄断戏剧化,2后面34个零的“天文数字”,虽被调侃为“行为艺术”,却暴露了各国对科技霸权的集体焦虑。
靠这个就能破除垄断?问题没有那么简单!美国司法部长帕姆·邦迪将反垄断诉讼称为“里程碑式胜利”,但现实更复杂:谷歌一边表示愿意缴纳罚款,一边通过上诉拖延执行;欧盟的《数字市场法案》看似强硬,却难阻巨头用“合规调整”绕开监管。
除此之外,地缘的复杂性也让国际社会缺乏对跨国公司的有效监管。美国法院惩罚谷歌,特朗普却怒斥欧盟罚款是“占美国便宜”;谷歌在南海挑事,西方媒体却集体沉默。这种“内外有别”的双标,证明了国际治理的深层矛盾:科技巨头既是国家利益的延伸,又是全球公敌。
如何打破这种垄断?关键是我们要能够重构数字时代的“航海图”。欧盟的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数字市场法案》已开先河,要求巨头开放接口、共享数据。中国《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也在探索主权边界。但这些行动远远不够,需建立全球性数据确权、流通、征税框架,防止巨头“割据一方”。
针对这次谷歌地图事件,中国在南海的维权行动已从岛礁建设延伸到数字主权,自然资源部定期发布标准地图,百度、高德严格执行标注。这种“技术主权”意识,值得全球南方国家借鉴。
当然,最关键的是,我们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主权争议,不是看谁嗓门大、帮腔的多,而是看谁拳头硬。谷歌再怎么乱改,联合国和国际航线的官方数据,都不会照着谷歌的数据来改动。没有足够的实力底气,菲律宾那些小伎俩绝无可能实现。
谷歌的困境,是科技资本主义的缩影:用创新征服世界,用垄断扭曲规则,用数据改写地缘。如果法庭罚单管不住商业野心,国际法压不住数字霸权,未来谁来决定世界的模样?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重写这个国际市场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