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的始作俑者黎笋,死后越南人如何评价他?昔日路线被全面抛弃

梦幻之舟扬帆起 2025-01-09 13:33:3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黎笋,这个名字在越南的历史中注定无法被忽视。

作为越南共产党的核心领导者,他在抗法战争和越战期间的贡献使他一度被视为民族英雄。

但在执政后期,他的政策却让越南陷入深重的困境。

黎笋通过强硬路线推动越南战争、反对中国并亲近苏联,彻底改变了越南的国际格局。

然而,1986年他去世后,新一代领导人迅速推翻了他的政策,开启了越南的革新时代。

那么,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领导人,如何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又为何成为中越关系恶化的罪魁祸首?

今天的越南人,又是以怎样的态度评价他?

黎笋的崛起

黎笋出生于1907年的越南广治省,这是一个当时仍在法国殖民统治下的贫穷乡村。

贫寒的出身并未让他安于现状。

年轻的黎笋受到了当时兴起的反殖民主义思潮影响,很早便开始参与地方性的抗法运动。

他1930年加入越南共产党,并迅速成为地方组织中的骨干分子。

1931年,他因组织反法斗争被法国殖民当局逮捕,并在监狱中度过了5年的青春岁月。

这段牢狱生活也为他积累了重要的人脉资源。

从牢狱归来后,黎笋迅速融入越共的核心工作。

但黎笋的真正权力跃升与1945年“八月革命”后,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密切相关。

在胡志明的领导下,越南共产党成为新政府的核心力量,而黎笋则逐渐在党内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1946-1954年的抗法战争期间,他被调任到越南南部地区,担任党组织负责人。

这一任命具有深远意义,因为越南南部是法国殖民势力较为集中的地区,也是越共最艰难的战斗前线之一。

黎笋在南部的工作表现,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党内的强硬派地位。

1954年,奠边府大捷让法国殖民者不得不撤出越南,日内瓦会议随即将越南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控制,南方则由美国支持的越南共和国接管。

这一分裂局面为黎笋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北越政府内部对于南方问题存在分歧,有人主张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统一,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采取军事斗争。

黎笋坚定地站在了武装斗争一派,并通过强硬的政治手段逐渐排挤温和派,确立了自己的话语权。

1959年,越共通过了《十五号决议》,明确提出通过武装斗争解放南方。

这一决议被视为越战的正式开端,而其幕后推手正是黎笋。

此时的他,已经成为越共的实权人物,并通过一系列政治操作巩固了自己在党内的地位。

他不仅得到了党内强硬派的支持,还利用冷战中苏联和中国对越南的支持,将自己塑造成既是民族英雄,又是国际主义战士的双重形象。

取代胡志明

1960年,越南劳动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新的领导班子。

这次大会标志着胡志明逐渐退居幕后,而黎笋正式接任越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北越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

黎笋上台后,开始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权力。

他加强了对越共党内的整肃,排除异己,并进一步推动了对南方的武装斗争。

与此同时,黎笋深知,国际援助是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关键。

他巧妙利用中苏之间的竞争,让北越成为两大阵营争夺的焦点,从而获取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支持。

另外,黎笋通过加强军队建设和对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支持,将越战推向高潮。

到1965年,美国不得不直接出兵越南,越战从一场区域性冲突升级为冷战格局下的国际战争。

黎笋的强硬路线在短期内收效显著,使北越成为冷战中的“胜利者”之一。

然而,这一政策也为越南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

黎笋的领导风格在他上台后开始暴露出许多问题。

他强调权力的集中和个人决策的重要性,这种家长式统治虽然在战争时期提高了决策效率,却在和平时期导致了政策的僵化。

而且黎笋习惯于通过强硬手段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民众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的多样性。

这一模式在越战后期尤其突出,随着战争的继续拖延,北越国内经济和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更为致命的是,黎笋在冷战中的站队选择让越南陷入了国际孤立。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黎笋彻底倒向苏联,并与中国决裂。

在抗法战争和抗美战争期间,越南曾与中国建立了深厚的战时伙伴关系。

中国不仅为北越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还为越南的独立事业提供了坚定的支持。

然而,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并未让黎笋心中产生持久的亲华情感,相反,他往往将中国视为一个潜在的威胁

黎笋在执政后期明确表达了对中国的怀疑和敌意。

1975年,越南统一后,黎笋更是对中越边界问题采取了强硬立场。

他曾多次指责中国在南海的行为,并将中越边界的历史遗留问题作为与中国对抗的工具之一。

正是因为黎笋,直接导致了中越关系的恶化,并最终引发了1979年的中越边境战争。

在战争中,我国军队迅速取得了优势,并在短时间内击退了越南军队,而越南则在这场冲突中损失惨重。

黎笋的政治决策也因此受到了巨大挑战。

黎笋的政策失败不仅仅是在边境问题上的对抗,还在于忽视了中国在东南亚的重要地位。

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为整个东南亚带来了新机遇,但黎笋未能及时调整对华政策,致使越南错失了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机会。

全面抛弃黎笋政策

在1986年黎笋去世后,越南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特别是在继任者长征的领导下,越南逐渐修复了与中国的关系,主动寻求在经济和政治上与中国的合作。

而这一转变,恰恰是对黎笋反华政策失败的深刻反思。

在长征的领导下,越南政府意识到,继续坚持与中国的敌对状态不仅会让越南陷入外交孤立,还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

与中国的历史关系复杂且深刻,越南深知要在东南亚这一战略枢纽上占据重要位置,不能忽视与中国的合作潜力。

特别是在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后,越南付出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代价。

长征显然认识到,只有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逐渐崛起,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

长征政府逐渐摒弃了黎笋时期的敌视态度,转而采取更加灵活的外交战略,通过促进中越经济合作来稳定两国关系,并为越南的现代化进程铺平道路。

长征对外交政策的调整,以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为核心,表现出与黎笋时期对抗立场截然不同的务实思维。

他上台后,越南不仅在政治上转向与中国的合作,经济层面的互动也开始迅速发展。

1986年,越南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化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改革经验和开放政策为越南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两国开始在多个领域开展合作。

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越南积极参与中国提出的区域合作计划,并与中国在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广泛合作。

随着两国经济联系的加深,中越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逐渐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伙伴。

1988年长征去世后,新上任的越南领导人也基本维持对华友好关系。

1995年,越南加入了东盟,并开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与中国展开合作。

此时,中越两国经济的互补性使得双方关系更为紧密。

中国为越南提供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和投资,而越南则成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合作伙伴。

不仅如此,越南政府还通过推动双方的战略对接,逐步将中越关系提升到更加成熟的阶段。

1991年,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中越两国签订了《中越边界协议》,这标志着中越边界问题的基本解决。

在这次协议中,越南承认了中国在南海的一些权益,并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边界争端。

此举无疑是越南政府对外交政策调整的重大成果,也为两国的外交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1986年,黎笋去世后,越南社会对他的评价经历了剧烈变化。

虽然黎笋在越南国内有着一定的支持者,他们认为黎笋在抗美战争中对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随着长征的改革政策逐渐取得成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黎笋时期的外交孤立政策。

许多越南人认为,黎笋的激烈反华立场导致越南陷入了国际孤立,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外交前景。

而这一切,正是因黎笋的意识形态偏见和短视的国家利益所导致的。

参考文献:

反华派黎笋为何成越共唯一强势总书记,凤凰周刊,2014年07月03日

革新”大业:越南的改革开放,经济观察报,2024年11月01日?

1 阅读: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