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严格控制编制、适当缩减编制是其中重要一项内容。
当然,编制裁减不是一步到位的,近些年很多地方减编采取“退三收二进一”的方式推进。
随着二胎生育刚放开那波适龄儿童高峰过去,现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小学和幼儿园出现了生源不足、教师相对过剩的情况。所以,有些地方的教师队伍也开始用“退三收二进一”的方式核减编制。
那么,究竟什么是“退三收二进一”,为何都喜欢采用这样方式呢?下面给大家详细解释下。
一、什么是“退三收二进一”?
“退三收二进一”是当单位每积累到3名在编人员退休时,允许招录1名新人,其他的那2个编制名额要收回。例如,某单位原有30个编制,当3名员工退休后,编制数量缩减为28个(30-3+1=28),从而实现编制总量的渐进式压缩。
“退三收二进一”是事业单位编制改革中常用的一项政策,核心逻辑是通过自然减员逐步缩减编制总量,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退三收二进一”政策的实现一般有两种路径:
1. 自然减员:以退休、辞职等非强制方式减少在编人员,可以避免直接裁员引发的社会矛盾。
2. 编制动态调整:回收的编制优先用于保障重点领域(如教育、医疗、科研)或下沉至基层单位,其中以下沉基层尤其是乡镇街道为主要方向。
二、为何采取“退三收二进一”?
(一)财政压力倒逼改革
近年来,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显著增加,尤其是土地出让收入锐减和债务累积背景下,事业编制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成为财政负担的重要部分,通过“退三收二进一”,可逐步降低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缓解收支矛盾。
(二)人口结构变迁驱动调整
学龄人口减少、老龄化加剧等因素导致公共服务需求结构性变化。例如,2023年全国新生儿数量仅为2016年的一半,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需求下降,而医疗、养老等领域需求上升。通过缩编,政府可动态调整人力资源分布,避免教师、医护人员等岗位的结构性过剩。
(三)破除“终身制”痼疾
传统事业编制存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弊端,部分岗位人员冗余、效率低下。“退三收二进一”配合考核退出机制(如教师年度绩效挂钩续聘),可以打破“铁饭碗”惯性,激发竞争活力。
(四)政策执行的稳定性考量
直接裁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而自然减员方式更温和,能够保证改革效果的前提下兼顾稳定。盾。
三、“退三收二进一”为何值得提倡?
(一)“退三收二进一”通过动态调整编制,将有限资源集中到关键领域,可以实现编制资源的精细化配置。
(二)“退三收二进一”采用的温和的裁员方式,能避免大规模裁员带来的社会震荡,从而减少改革阻力。
(三)面对人口负增长与财政收缩,“退三收二进一”为未来预留弹性空间。例如有的地方将缩编与新生儿下降趋势挂钩,逐步调整教育系统编制规模,避免未来资源浪费。
结语
“退三收二进一”作为渐进式改革的典型手段,能缓解财政与人口的结构性压力,又能为公共服务体系注入竞争活力。
当然“退三收二进一”要把握科学测算和柔性执行,实现编制资源的动态优化,最终推动事业单位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领导干部更应该,副职太多。
文体要尽快减编,逐步市场化,国家不应该花大价钱养着文体人员。德云社就是一个好例子
不求发展,但求缩编。
[爱心][爱心][爱心][大哭][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