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那段痛苦的往事,过去职工买断工龄是自愿吗?

海宁的风 2025-01-26 15:39:48

有那么一条信息,就是在收集“过去职工买断工龄都是自愿吗?”这样一个话题,又勾起了对以往那段历史的回忆,表面上看,职工买断工龄似乎是自愿的,因为都在买断的合同上签过字;但是从深层次上来看,在当时这样一种情况下,你不签字行吗?你不买断工龄行吗?显然,在职工买断工龄文书上签字这是形势所迫、不得已之的一件无奈之事,当今买断工龄的事情已经不多了,只是经历过买断工龄的那些人才明白之中的滋味。

在90年代乃至步入2000年之后的那些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大,为了盘活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着“关、停、并、转”这四个选择,这就带来了后面的大批买断工龄、停薪留职等一些新事物。

所谓的关与停,就是把这个厂子给关了,也就是说,这个厂直接倒闭了。比如说在上海许多纺织厂都给关了,没有了。甚至上海的许多企业连公司都连锅端了,如原先的上海第二商业局,上海的手工业局,这些都没有了。

企业都没有了,留下的工人又到哪里去上班呢?这种情况下,厂子里的员工自然是没工作干了,你不签署买断文书又能怎么办呢?签了买断工龄,至少可以得到一笔补偿,年纪轻的手里有技术的,还可以到外面去闯荡,年纪大了,就只能凭这笔买断补偿金苟且残身,所以这里边签署买断工龄的行为,明显可以看出那是被迫的,是迫不得已的。

当然,凡事也不能说绝,确实有那么一部分有门道、有技术、年龄又轻的人,是希望通过买断工龄自己去外面闯荡,找出一片新天地。

至于原先上海第二商业局、上海手工业局的那些兄弟姊妹们,那就更惨了,第二商业局、上海手工业局都被改没了,旗下的许多饮食店、菜场、理发店、浴室等都关门,你叫他们到哪里去上班呢?不买断又怎么办呢?

原先的大厂上棉17厂,现在又在哪里呢?

那个年代有数不胜数的工厂倒闭了,工人们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承担了自己的历史责任。

所谓的“并”,就是在上级部门的主导下,几个行业差不多的企业联合起来重新注册成立一个新的企业,凡是遇到“并”的企业,也会因为企业的精简而有大批剩余的工人失去原先的工工作,那么,这种情况下又要遇到上级部门动员采取买断工龄,留岗停薪来精简剩余的人员,你不签字吧,天天有人来找你谈话,和你磨,再想想,反正岗位也没了,工作也没了,不签字又怎么办呢?签吧。这种情况下的买断工龄,你说是自愿的吗?

关于企业“并”的最大例子就是上海冶金局,上海冶金局以前也是上海的一个大局,下面有上钢三厂,上钢五厂,上钢一厂等万人大单位好多个,现在都没有了,一部分关闭了,一部分并到宝钢去了,而原先冶金局下面各厂的部分工人都因为各种原因被买断工龄了。

上钢三厂原先在上海的浦东地区,并到宝钢集团之后,这个厂子搬到了宝山,普通地区的员工落到宝山去上班,那么上下班路上时间合计要4个多小时,这么远的路,这个班怎么上呢?许多工人只能被迫买断工龄。

因为并而失去工作只能买断的例子还很多,许多人的年龄处于一个临界点,身体状况不适合长时间的上下班路途;有些是因为兼并或者技术升级而失去了原先工作岗位,四、五十岁也不适合再学吹打,只能买断工龄回家。

在40年的改革开放中还有许多企业命运也比较坎坷,但是比“关停”的企业要好一些,它是转产,也就是说,从原先的一个行业转移到另外一个行业,重新从事生产,企业的实体还在,只是生产的产品有差异,但是涉及到“转”的企业,其员工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因为是转产,许多技术需要重新学习,许多岗位也因此而没有了,许多员工只能通过买断工龄的方式或者停薪留职的方式来处理了。

在买断工龄的这一段历史中,许多员工因为头脑活络,手上有一定的资源,通过买断工龄的方式取得了新生,获得了事业的辉煌。但是更多的员工因为没有资源,缺少技术或者年龄的问题而只能吃低保,用买断工龄的钱来补贴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

通过以上这些介绍,相信大家都知道了买断工龄究竟是自愿的或者还是不自愿的,这应该都有一个自己内心的衡量了吧?只有经历过买断经历的那些人才知道买断的辛酸苦辣。

转眼到了现在这个时段,国家的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许多人对买断工龄、停薪留职这一段历史并不十分了解,去实这些买断工龄停薪留职的工人,同样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国家不能忘了他们,发展的红利应该有他们的一份。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