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胸闷,崇文中方是你的秘密武器吗?

麦兜兜里 2025-02-16 10:42:52

在浩瀚的中医典籍中,《金匮要略》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胸痹病的认识之路。胸痹,这一古老而复杂的病症,首见于《金匮要略》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它因胸阳不振,气血运行不畅,痰浊等病理产物痹阻胸中,而引发胸部疼痛、胸闷、咳嗽咳痰、心慌气短、周身乏力等一系列症状,宛如一幅错综复杂的生命画卷,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深入剖析。

胸痹之病名,实则概括了其病机——胸中有痰,痹阻气机。痰,这一病理产物,黏稠而滞重,如同淤泥阻塞河道,使气机不畅,肺失宣降。机体欲排痰而出,故而咳嗽咳痰,气短喘促。此处需与外感咳嗽相鉴别,外感咳嗽者,必有恶寒发热等表证,而胸痹则无。正如《内经》所言:“诸病有声,皆属于火;诸病有痰,皆属于湿。”胸痹之痰,湿邪为患,阻滞气机,不通则痛,胸部闷痛由此而生。

临床中,胸痹之胸痛,常被误诊为胃脘痛。心居脘上,胃处心下,二者位置相近,易于混淆。然胃脘痛者,发病多与饮食相关,疼痛多为胀痛,持续时间较长;而胸痹之胸痛,则多于受寒、情绪激动、劳累后发作,历时短暂,多为闷痛。抓住这一鉴别要点,犹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痰浊长期淤阻胸中,气血不能流通,心脏失养,四肢肌肉经脉亦无以润泽。故患者心慌心悸,周身乏力,如枯木待春,亟待气血之滋养。此诚如《素问·调经论》所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胸痹之病,实乃气血失和,痰浊作祟之果。

面对胸痹之病,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大阴阳者,强调能量之强弱,器官之小阴阳,实则大阴阳之体现。若某个器官出现问题,必是大阴阳系统失衡所致。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命门之火,乃生命活动之根。当肾之能量充沛,命门得开,浮阳得归,气机自然顺畅,胸闷自解。

浮阳者,游离之气,四处游荡,烘烤津液,致病之源。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启示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胸闷问题,必须从大阴阳视角出发,补肾益精,打开命门,引火归元,使气归其位。如此,精化气,气化精,循环往复,肝肾同补,生精生血,身体自安。

胸痹之病,虽复杂多变,然中医智慧如炬,照亮其本质。痰痹阻气,不通则痛;气血失和,百病乃生。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为我们揭示了胸闷之本,强调了补肾益精、打开命门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细察症状,辨证施治,结合舌象脉象,精准判断,方能药到病除,恢复患者健康。

愿每一位中医同仁,都能深谙中医智慧,以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为指导,为胸痹患者点亮生命之光,让中医的智慧与温度,温暖每一个病痛的心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