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许世友,这位从战火中走出的开国上将,铁骨铮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位将军在面对自己的子女时,展现出的态度比战场上的他还要刚硬。
1979年,他的二儿子许建军因违法乱纪,被党中央抓捕。而他的反应却让人始料未及“枪毙,一定要枪毙!”
这句话从他嘴里说出,连身边的人都觉得后背发凉。
一个父亲,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何如此冷酷无情?事情不简单。
许建军并非普通人,他是许世友的二儿子,出生在枪林弹雨的年代。
父亲给他取名“建军”,希望他一生正直,像军队一样有支撑不倒的钢铁意志。
命运似乎喜欢开玩笑,这个名字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反倒让他的行为与父亲的期望背道而驰。
直到两年后,他在北京开会时,从一位中央领导口中得知此事,怒火瞬间爆发。
“枪毙!”许世友几乎是咬着牙说出这句话。
他的态度没有一丝犹豫,甚至让周围人怀疑,如果许建军当时站在眼前,许世友可能真会掏出枪,亲手解决掉这个“败类”。
对许世友原则比亲情更重要。子女犯错,他绝不包庇。可这背后,真的只是冷酷吗?
许世友的铁面无私,绝不是一时冲动。作为开国将领,他深知权力的分量和责任的意义。
许世友有七个孩子,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可无论哪个孩子开口向他求助,他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干什么不是为人民服务?踏踏实实干,不要多想。”
他的大儿子许光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教训”。许光从小吃尽了苦头,十七岁才次见到父亲。
成年后,他在部队工作了二十年,却始终只是个副团级干部。相比同期的战友,他的仕途实在算不上顺利。
许光心里憋着一股劲,等父亲退下来后,试探性地提了提自己的职务问题。没想到许世友脸色一沉,直接堵了回去。这次谈话后,许光彻底放弃了“靠父亲提拔”的念头,安安心心工作,直到退休。
不仅是儿子,女儿们也没占到什么便宜。他的大女儿许丽喜欢文艺,便进了南京军区的话剧团。
小儿子许援朝在南京军区司令部当参谋,明明有能力升职,却因为父亲的一句“与我无关”,一直没能如愿。直到许世友去世多年后,许援朝凭借自己的本事,才坐上了南京军区装备部副部长的位置。许世友的严格,从来没有例外。
有人可能会问,许世友是不是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答案恰恰相反。
他对子女的严苛,正是因为他爱得深。他自己是从寒门走出来的,吃过苦,挨过饿,知道只有靠自己,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所以,他对子女的要求,和他对自己的要求一样高。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为他的身份走捷径,更不愿他们因为特权而忘记了自己的根。
许世友的母亲,是他一生的牵挂。她拉扯他长大,送他参军,背后吃了多少苦,只有他自己清楚。
建国后,他终于有了机会将母亲接到身边,亲自照顾。每天端洗脸水、烧火盆,事无巨细,全都亲力亲为。
可母亲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坚持要回老家。许世友心疼母亲,但最终还是尊重了她的选择。
为了尽孝,他让大儿子许光回到老家照顾奶奶。许光二话不说,辞去北海舰队的工作,回到大别山,一待就是几十年。
许家人重孝道,这是传统,更是许世友用行动传承下来的家风。
尽管对孩子们严苛,但许世友并非没有柔情。
他的大儿子许光常年陪伴奶奶,牺牲了自己的职业前途。许世友看在眼里,没有一句夸奖,却在心里认定,许光是个孝子,像自己。
正是这样的家教,让许家出了不少“孝子”。
许世友常说,他是人民的将军,不是许家的将军。他的权力来自百姓,他不能用来谋私利。无论是对子女的职业规划,还是对儿子的犯罪行为,他都用这句话严格要求自己。
许建军的事件,是许世友一生中少有的家庭丑闻。
可在这之后,许世友的形象并没有被抹黑,反而更加让人敬佩。他的铁面无私,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他不徇私情,对儿子犯错绝不姑息,这是他对家风的坚守,也是对人民的交代。许世友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权威,不是来自地位,而是来自原则。
有人说,许世友这一生,既是将军,又是父亲。
他用枪打下了自己的江山,却用行动守住了自己的家风。他严苛到让儿子们心服口服,温情到让母亲感到踏实。
时代变了,但他的故事不会被遗忘。他是那个年代的缩影,也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