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两个当世名将相斗,既了私仇,也争国运,最终一战定霸权

四木草堂 2019-09-30 20:15:46

本文依据大量史料撰写而成,力争在保持史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把孙膑与庞涓精彩的智斗与心理战清晰地展现给读者,撰写不易,严禁搬运,但欢迎读者转载、讨论、提出建议。

用心写史,不负初心。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人才辈出,名将如云,其中有两个特殊的人,他们本是同门,却又有着深仇大恨;他们都是当世名将,却又各为其主,最终通过惨烈的一场大战,既了了私仇,也争了国运。

他们就是庞涓和孙膑。

本身同门,因嫉生怨

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

后来,庞涓学成出山,去魏国做了大将军。

当时的魏国是各国中实力最强的,魏武卒本来就是精锐中的精锐,再加上庞涓也算是当世名将,所以此时的魏国横行天下,隐隐有霸主之气。

可是不知道庞涓怎么想的,忽然脑子一抽,想到了自己的师弟孙膑。

不过,这种“忽然想起”并不是“苟富贵,毋相忘”的“忽然想起”,而是庞涓觉得自己的才能不及自己的师弟孙膑,怕孙膑出山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庞涓不顾同门之情,用计把孙膑召到魏国,故意诱导孙膑犯法,然后明正言顺地将孙膑的两条腿弄断了,并且在孙膑脸上刺了字,想让孙膑就此残废,不能再出人头地。

(庞涓)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

这段记载看似顺理成章,但其实很有问题:

一、庞涓已经是魏国的将军了,为什么无故就想到迫害孙膑?真的仅仅是因为嫉妒吗?

二、既然庞涓已经决定下手了,为什么只是把孙膑弄残而不杀掉,永绝后患呢?

真相应该不止这么简单,一个还未出山的师弟是不可能让庞涓感受到这么大的威胁的。

虽然史册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有理由推测,真相其实是这样的:

庞涓在魏国做将军,表现非常出色,魏王对庞涓特别赞赏,偶然听说庞涓还有一个同门师弟,名字叫孙膑。

站在魏王的角度来思考,没有一个君王会嫌人才多,魏王想,你庞涓都这么厉害了,那你同门师弟应该也差不哪里去。

于是魏王便让庞涓把孙膑也召入魏国,为大魏霸业出力!

已为人臣的庞涓根本无法拒绝魏王的要求,但是庞涓非常了解自己的师弟,并且认为师弟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

魏国这块蛋糕就这么大,庞涓自己吃还不够,怎么可能再让孙膑这小子分去一块?

此时的庞涓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怎样名正言顺的保住自己这块蛋糕?

终于,苦思冥想的庞涓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阴损的办法。

庞涓给孙膑写信:“师弟啊,师兄我现在在魏国做了将军,看你现在还没有份正式工作,我就向魏王推荐了你,你赶快来吧,咱们兄弟一起来魏王麾下大展宏图!”(此为作者推测,史书并没明确记载)

得了信的孙膑又是激动又是感动!还是师兄好啊,自己发达了还不忘带带我这个同门小师弟!

于是,孙膑就屁颠屁颠地跑去魏国找师兄“大展宏图”去了。

庞涓见孙膑已经到达魏国,便开始着手实施自己的阴谋:他故意引诱孙膑触犯了魏国的法律,并且按照法律处罚了孙膑,将孙膑处以“膑刑”,所谓“膑刑”,就是将双腿的膝盖骨挖下来,孙膑的名字也是由这里来的。

一个残废的人就算再有才能,也难登大雅之堂。

就这样,庞涓名正言顺地将孙膑这个隐藏的威胁给除掉了。至于为什么不干脆杀掉,既然孙膑对庞涓已经没有威胁了,庞涓当然就没必要再给自己扣上一顶“杀害同门师弟”的帽子啦。

孙膑这下可惨了,在自己同门师兄手底下吃了个大闷亏,别提多难受了。

但是,孙膑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面临多大困境,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就没人能搞垮你。

终于,忍辱负重的孙膑等来了机会——齐使至魏。

听说齐国的使者来到了魏国,孙膑便想尽一切办法,终于偷偷地见到了齐国的使者,并且给齐国使者说了一番话。

孙膑对齐国使者说了什么话,我们已不得而知,但这番话最终打动了齐国使者,齐国使者冒着风险偷偷将孙膑带回了齐国。

齐使者至魏,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

齐国使者当时可能并不知道,他的这个举动,竟然改变了天下大势。

第一次报复,围魏救赵

孙膑到达齐国后,投到了齐国大将军田忌的门下。田忌通过与孙膑的谈话,认为孙膑的确是个人才,便善待孙膑。后来还发生了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

要说田忌这哥们不亏是山东人,非常仗义,怕埋没了孙膑的才华,便把孙膑推荐给了齐威王,齐威王是齐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代明君,不嫌弃孙膑的残废,让孙膑做了自己的顾问。

齐威王问(孙膑)兵法,遂以为师。

所谓因果轮回,报应不爽,在齐国站稳脚跟之后的孙膑,终于等来了复仇的机会。

周显王十五年,魏惠王伐赵,围邯郸。

赵王派使者来齐国求救。

齐威王仔细分析了形势后,决定发兵救赵。

本来,齐威王打算让孙膑为主将救赵,但孙膑是个明白人,朝中还有大将军田忌,自己又是个残废,更重要的是,自己是外人,并不是齐国人,又没有任何功劳、威望,是断断不能带兵的,便“辞以刑余之人不可”。齐威王只好令田忌为主将。

出征之后,田忌想带兵直接奔赴赵国,与魏国军队硬碰硬。

孙膑此时献上了一条“名计”——围魏救赵。

孙膑分析道:

一,魏国的魏武卒精悍,主将庞涓也不是无能之将,硬碰硬只能两败俱伤。

二,魏军围赵,魏国国内必定空虚,不如直接发兵魏国国都,沿途要道设重兵把守,等待魏军回救,然后以逸待劳,这样既能解赵之围,又能重创魏军。

田忌一听,啧啧啧,果然是个好办法,便照做了。

这边庞涓正在邯郸与赵军激战,听说齐国派兵围了国都,魏王下令庞涓速救。

庞涓也不是吃素的,他分析了一下局势,决定先不回救,攻下邯郸再说。

庞涓的判断其实是对的,魏国毕竟是大国,齐军远道而来,一时之间也攻不下魏国国都大梁,只要大梁坚持一段时间,庞涓攻下邯郸,再回军救魏,与魏军两面夹击,齐军必败。

无奈魏惠王怂了,这也不能怪魏惠王,大军压境,任谁谁都慌,于是魏王便对庞涓不断催促。

终于,到了十月份,庞涓攻下了赵国国都邯郸。

庞涓迅速回师,齐魏两军在桂陵遭遇,爆发了著名的桂陵之战,魏师大败。

后人都说孙膑围魏救赵是个妙计,其实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齐国虽然胜了,但是魏国也并没有伤及元气。

齐军虽然在桂陵大败魏军,但赵国邯郸依然被庞涓攻下了。

魏军虽然在桂陵战败,但是已经拿到了赵国邯郸,并且自己的国都也保住了。

因此,这次围魏救赵,双方算是基本平手,齐国稍稍占了点优势。

第二次围魏救韩,既了私仇,也争国运

桂陵之战十二年之后,魏国在庞涓的率领之下攻打韩国,小小韩国哪里是魏国的对手,很快就陷入绝境。

这不,韩国求救的使者又来到了齐威王的面前。

于是,齐威王召集众臣商议救韩的事情。

齐威王问道:“我们是早救还是晚救?”言下之意,齐威王已经决定要救韩了。

这个时候邹忌发话了,没错,就是讽齐王纳谏的那个邹忌,此时的他已经被封为成侯了。邹忌说:“不如不救!”

田忌反驳道:“不救的话,韩国就会被魏国吞并,魏国不就又强大了一分?不如早救!”

一时间争持不下。

此时我们的主角孙膑张口分析道:“如今韩魏两方交战,还没有打到两败俱伤的地步,我们此时去救,那就是齐国代韩国受魏国之兵,对我不利;而且这次魏国有破国之志,肯定不会手下留情,等韩国真正扛不住的时候,一定会再来求我们。到时候,我们再救韩国,既让韩国感激涕零,又不用过早地与气势正盛的魏军交手。”

齐威王听了这番精辟的分析,赞赏道:“善!”

于是,齐威王告诉韩国使者,你回去告诉你们韩侯(此时韩国君主是侯爵之位),顽强抵抗,我们齐国立马发兵去救你们。

消息传到韩国,韩国上下气势大振,接连发动了五场攻势,然而……都失败了。

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委国于齐”!孙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于是齐威王趁机发兵,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

这一次,孙膑故技重施,也不救韩,直接发兵魏都。

很显然,这一次,庞涓和魏王都有了准备。

庞涓听说了齐军发兵魏都的消息,直接“去韩而归”,不打韩国了,先来收拾了齐军再说。

而魏王也不怂了,“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抵御齐军。

形势立马就转过来了,这下齐军被两头夹击,前有太子申大军抵御,后有庞涓回师包围。

田忌有点慌,便问孙膑:“怎么办?”

孙膑笑了笑,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此时庞涓应该很兴奋,“你孙膑拿我当傻子?故技重施,哪有傻子会一个坑里摔两回?”

孙膑也很兴奋:“别急,新仇旧恨一起算,我就让你见识见识真的会有傻子一个坑里摔两回。”

孙膑利用魏军“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的心理,运用“增兵减灶”的计谋,一边有秩序的后退,一边逐日减少营地的灶坑。

庞涓追了三天,孙膑退了三天,庞涓大喜道:“果然不出我所料,齐军果然胆怯,短短三天,齐军士卒就逃亡过半了!”

于是庞涓放弃步兵,仅仅带领轻骑兵加速追击。

这是兵家大忌,熟读兵书且作战经验丰富的庞涓不应该不知道,但此时的庞涓已经被孙膑用计谋迷惑,求胜心切,终于奔赴了万丈深渊。

孙膑退到了马陵这个地方,这个地方道路狭窄,路面坑洼,无法快速行军,简直就是天然的坟墓,绝佳的伏兵处。

孙膑在马陵道上找到一棵大树,把树砍倒,挡住大路,并且把树皮刮了,上面写道:“庞涓死此树下!”

又在道路两旁埋伏数万弓弩手,下令“见火举而俱发”。

果然,夜里庞涓率军追击到这棵树下,见树上好像有字,便下令点燃火把照一照看看写的什么,还没读完,两边就万箭齐发,魏师大乱,全军覆没。

庞涓又气又怒,说了一句:“遂成竖子之名!”便刎颈自杀了。

齐军趁机攻打太子申,大破魏军,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曾经不可一世的魏武卒在此战中损失殆尽,魏国的名将、精兵,几乎全折损于这场大战中。

从此之后,魏国再也无力四处攻伐、争夺霸权,反而是齐国,击败了劲敌魏国,就此达到了全盛,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东方大国,俨然有霸主气。

这一战,孙膑不仅报了私仇,也为齐国,争来了全盛的国运!

参考资料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

《战国策•卷八•齐策一•邯郸之难》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资治通鉴》

杨宽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