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未来顺遂幸福,但命运的轨迹在童年便埋下伏笔。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幼年时期的语言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性格、人际关系和思维习惯。
很多父母可能不以为然,从专业角度来讲,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成年后的发展。
谁都希望子女向好,谁都希望子女优秀,那就要有“警惕之心”。
特别是以下4句话,背后隐藏着性格缺陷,若不及时纠正,长大后可能会陷入“命苦”的困境。
第一句:反正不是我干的
去年,邻居家爸爸找到了我,表示孩子撒谎成性。
无论在外面还是在家里,每一次弄坏东西都不承认:“根本不是我干的”。
哪怕证据摆在眼前,哪怕监控视频记录,儿子永远都咬死不承认,各种言语信口胡诌。
起初,两口子还觉得孩子“机灵”,如今考试不是作弊,就是私自改卷面分数。
从心理学去看,这种行为背后,可能是孩子对现实压力的恐惧,通过谎言寻求短暂的安全感。
但作为父母,在察觉后务必及时纠正,因为长期撒谎,会扭曲孩子的自我认知,形成“假性自我”。
更有甚者,成年后人际关系脆弱,信任感缺失,没有生存能力只得在家“啃老”。
至于具体应对方式,我认为分以下两点:
首先不轻易揭穿,但需要明确后果,比如“妈妈知道你害怕被批评,但说谎会让问题更严重”;
其次,从骨子里强化孩子的“诚实性”,当孩子主动承认错误时,你可以说“谢谢,我们一起解决”。
第二句:经常把自己摘开
这和我没关系、都是他们的错……如此“甩锅”行为,在生活中十分常见。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无非两种因素驱使:
一是过度保护下的脆弱自尊、缺乏担当;二是模仿父母推卸责任态度、逃避问题。
比如作业未完成被批评,事实真相是自己拖延,回到家后却向父母抱怨,“感觉老师故意针对我”。
此时父母如果一味附和,将会固化“受害者心态”,未来更易陷入抱怨环节。
尤其进入婚姻后,直接影响妻儿认知,导致整个家庭被拖累,难道这是父母愿意看到的结局?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总把责任推给外界的孩子,往往拥有“固定型思维”。
他们害怕失败,拒绝反思,最终困在抱怨的牢笼里,错失成长机会。
当然,想要纠正前提是引导,帮助孩子客观看待问题,例如上述“被老师批评”一事,你可以回答:
你觉得老师为什么生气?你当时可以怎么做更好?最大限度帮子女找到自身不足。
另外还要明确分工,通过家务分配让孩子体验,尤其是“责任与结果”的直接关联。
就拿“养花”来讲,可以告诉孩子“你负责浇水,我负责换土,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枯萎”。
第三句:喜欢“阴阳怪气”
亲戚家的孩子小刘,经常用讽刺语气回应他人,我在平时已经很多次亲眼所见。
同学考了高分,她说:“真羡慕你,天天熬夜刷题不累吗?”
表哥考上重点大学,她撇嘴:“以后赚大钱了可别忘了我呀!”
这种“酸葡萄心理”若不纠正,成年后极易变成“情商黑洞”——同事不愿合作,朋友渐行渐远。
阴阳怪气的本质是“隐性攻击”,背后是无力感的宣泄,尤其部分孩子常说:“我哪敢不听您的”。
长期如此,孩子会养成“贬低他人获得优越感”的扭曲心态,最终被贴上“刻薄”、“难相处”的标签。
一般情况下,如果儿女有上述习惯,大多都是“亲子沟通有问题”。
想要从根本上杜绝,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用直接、温和的语言表达需求。
比如想“夸孩子厉害”,你可以说“你的努力让我佩服”,而不是“谁呀,这么厉害”。
第四句:戾气言语太多
近日,我在刷视频时,一位心理咨询师讲解了相关案例:
14岁男孩因沉迷游戏,对母亲大吼:“你再啰嗦我就去死!”
调查显示:习惯用暴力语言宣泄情绪的孩子,成年后出现抑郁、焦虑等问题的概率高出常人2倍。
更可怕的是,这种语言模式会代际传递——他们的孩子往往也充满攻击性。
戾气言语是情绪失控的外显,根源在于无法正确处理愤怒。
这类孩子大脑中,负责情绪调控的前额叶皮层发育滞后,长期处于“战或逃”的应激状态。
一旦发现务必及时纠正,尤其是情绪识别训练,通过绘本或游戏教孩子命名情绪;
与此同时,可以建立宣泄渠道,引导孩子用运动、绘画等方式释放情绪,而非语言攻击;
另外还要进行规则约束,明确“不伤害他人”的底线,对辱骂行为及时制止,并给予“冷静期”。
“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命运。”
孩子的言语如同镜子,映照出家庭教育的成败,难道你愿意让孩子“命苦”收尾?
正如李玫瑾老师所言: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行为”,都是向父母发出的求救信号。
只有读懂信号,才能根治问题,命运的转折,恰恰始于一句被纠正的话。
当我们帮孩子擦去语言中的“毒素”,他们的人生剧本才会走向光明!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