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皮鞋大王”,与李嘉诚齐名,身家过亿,却吝啬无比,为啥?

明朝打更人 2022-09-09 15:02:38

如果你身价过亿,你会怎么享用你的财富?

提高物质生活,享用精神富足,几乎所有人都会这么选择。

但有个人却与众不同。

他过得像个“葛朗台”。

与夫人住着租来的小公寓,房子里只能放下两张单人床和一些简单的家具。

出门住旅馆,也自带肥皂,用不完都舍不得扔掉。

矿泉水舍不得买,就把瓶子多次利用,自己带水,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会丢掉。

别的富豪出门坐豪车游艇,他坐的是公交地铁……

此人名叫田家炳,是香港著名的“皮革大王”。

上世纪80年代,他就身家过亿,与李嘉诚齐名。

他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百校之父”,正是因为这个名字,让他身价过亿,生活却过得“凄惨无比”。

1919年,田家炳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古野镇,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家境不错,小时候的田家炳受到了不错的教育。

16岁那年,父亲不幸离世,一切来得太突然,田家炳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刚刚读到初二。

他还没来得及长大,生活的重担就毫不留情地压在他的身上,他辍学接手了父亲的砖瓦窑生意。

18岁,他离开家乡去越南推销瓷土。

当时的越南还处在法国殖民统治下,华人的生活更是暗无天日。

也许是田家炳不屈的性格,也许是他有着过人的经商天赋,他奇迹般地成长了起来。

他国内越南两地跑,不到两年时间,他就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可不久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田家炳公司的瓷土运输被迫中断,他也不得不放弃产业,辗转来到印尼。

经过考察,他发现印尼的橡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

于是他在印尼办了树胶厂,后来又转型做塑料薄膜厂,事业取得很大成功。

少年离家,田家炳很难平静,乡愁就像一缕无法消散的云一般,始终萦绕在脑海边。

1958年,田家炳举家搬迁至香港。

他在屯门填海造地创办了一座现代化的人造革制造厂,从国外购入先进的设备,聘请英国技术人员对工人进行培训。

1960年,田家炳的工厂生产出了第一批人造革产品,物美价廉,很快打开销路,成为畅销产品。

他又不断创新和研发,生产出了1000多种人造革产品。

生意越做越大,随后又进入大陆市场。

很快,田家炳就有了香港“皮革大王”的称号。

70年代,他又瞄准时机,进军房地产市场,成为有名地产大亨。

1980年,田家炳已经身家过亿,与李嘉诚齐名,是香港首屈一指的人物。

几十年在商海沉浮,田家炳取得耀眼的成绩,他的事业版图不断扩大,赚钱是他最大目标。

可当他走过许多地方后,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一发现,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在商场上再也见不到他的踪影,他“穷”得连别墅也卖了。

在印尼生活20多年,田家炳发现凡是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非常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比较发达。

从小没有读多少书,这对田家炳来说是最大的遗憾。

现在自己有钱了,国家还很穷,如何让13亿人口这个大包袱变成国家的财富,田家炳首先想到的是教育。

他提出了“中国的希望在教育”的格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打理,自己成了专职的慈善家。

他规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厂利润的10%,用于慈善事业。

1982年,他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把每年几千万的租金收入用于教育公益。

第二年,第一所以“田家炳”命名的幼儿园在保良局创立。

1997年金融风暴,香港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田家炳的工厂也不例外,甚至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

田家炳承诺的捐资,也面临无法兑现的危机。

为了兑现承诺,他将居住了40多年的,位于九龙塘高尚住宅区占地900余平的花园洋房低价卖了出去。

家里所有人都希望他安享晚年,极力反对他这样做,但最终还是没有拗过他。

原本上亿的别墅,最后只卖了5600万。

一诺千金。

田家炳把这些钱全部捐了出去,每个中学250万,建了二十几个中学。

与自己住比起来,田家炳觉得建成学校让学子受惠更有价值。

他说:“看着学子们坐在课堂,这种收获感比自己住在豪宅还大。”

房子卖了,一直到离世,田家炳和夫人都是租房住,他们搬到离原来的“家”100米处的一个小公寓。

与原来的家相比,这里穷酸无比,仅能放两张单人床,一些简陋的家具。

可田家炳还乐观地打趣说,自己是“无壳蜗牛”。

2003年,田家炳基金会资金超支。

田家炳一看,就向银行贷款600万港币,来资助大学。

在外人眼里,田家炳对学生无比慷慨,可对待自己,田家炳是个非常“吝啬”的老头。

他在生意场上从不铺张浪费,谈业务就在自己租的小公寓里,丝毫没有大企业家的派头;

儿女婚事也一切简办,自己八十大寿也不摆酒;

从商数十载,田家炳只有四套西装,其中一身西装购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穿了40多年,一直舍不得丢;

脚上的一双鞋穿了10多年,鞋子里的袜子补丁套补丁;

手上戴着的电子表,款式旧的无法示人,只好每天装在口袋里;

去外面住酒店,他也会用自己带的肥皂,看着肥皂没用完就被扔掉,他心里会很不安……

梅州大埔田家炳小学是田家炳在中国资助的第一所学校,一次举行完座谈会准备离开时,田家炳发现夫人还有半杯茶没有喝,立刻让她回去把剩下的茶喝掉。

2015年12月19日,田家炳当时已86岁高龄,来广东惠州市田家炳中学来参加挂牌更名仪式,会后还开了一个小时座谈会。

当时天气特别冷,校方给田家炳准备了羽绒服。

活动结束后,田家炳把羽绒服脱下来叠好还给了校方。

吃饭的时候,他执意不让多点菜,而且让大家把点了的菜吃完。

正是凭着对自己吝啬的精神,田家炳把更多的钱投入到教育公益中。

截至2018年7月,田家炳共捐赠了300多所学校,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4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还捐建了学校图书馆1800多间。

除了这些,他还捐建医院29所、道路及桥梁130多处,其他民生项目200多个。

正因为这些杰出贡献,田家炳又有个光荣称号“百校之父”。

这与做教育公益被大家熟知的邵逸夫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他把资产的80%都献给了慈善事业。

在一次采访中,田家炳说:

我不是想用钱来换取任何名誉,只想自己开心、社会有益。我一向喜欢做实在的事情,名声太响了,就会华而不实,觉得是个负担;实而不华,我更容易负担些,所以我不重视怎样去宣扬自己。

田家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身体异常虚弱,但思想依然非常清晰。

据工作人员回忆,田家炳对朱子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一句记得犹为清楚。

每天都记着问工作人员正在做什么教育项目,如果还没做,就会急着追问下去。

虽说他一生低调勤俭,很少在媒体上露面,但他的功劳还是被更多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1993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决定将1965年12月2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2018年7月,田家炳在香港安详辞世,享年99岁。

斯人已逝。

他88岁高龄参加广东第三届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论坛时,向全场中学校长常常鞠躬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他说:

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我毕生希望所在。中学教育是兴学育才的基础,而校长是全校的掌舵者,实在有望诸位努力。

办好教育是田家炳一生的心愿,也是他的遗愿。

相信吾辈一定不会辜负这位伟大人物的心意,把祖国的教育事业越办越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米粒

参考资料:

南方都市报:《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逝世,享年99岁!一双鞋穿10年,却卖别墅助学》

韶关共青团:《田家炳辞世享年99岁|韶关有一种学校,叫田家炳!》

青春浙江:《他走了,这是亿万富豪田家炳的家……》

0 阅读:4

明朝打更人

简介:喜欢写小说,请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