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汲黯,字长孺,今河南濮阳人,西汉名臣,被汉武帝誉为“社稷之臣”。
汲黯的祖先是卫国大臣,深受恩宠。汲氏这一脉很会做官,代代有人在朝中任卿、大夫之职。汲黯靠父亲汲卫向汉景帝保举成为太子洗马,负责辅佐太子刘彻的政事。太子洗马的官秩虽不高,却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官职。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话说西汉经历了“文景之治”后,王朝的国力大增,比如,国库充盈,“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连皇家马苑里的马都有三十万匹,匈奴人只能“小人盗边”,而不再轻易组织大规模进攻。
公元前141年,刘彻登基为帝,时年仅十五岁,朝政大事必须“奏事东宫”。登基后的几年,刘彻雄心勃勃,经常对大臣们描绘自己的战略构想。一次朝会,刘彻正兴致勃勃地描绘宏图大略时,突然被汲黯打断,汲黯说:陛下内心充满了私欲,外表却假装仁义,这不是效法尧、舜的样子。
刘彻被气得脸色铁青,在座的大臣们也都面面相觑。朝会马上散了,刘彻回到后宫,当着左右侍从的面发脾气,说:这个汲黯太过分了,太愚鲁了。

还有一次,东越部族互相争斗,刘彻派遣汲黯前去巡视,但是汲黯只是外出了两天就折返回京。刘彻准备借机整整汲黯。君臣一见面,刘彻一脸怒气,汲黯早有准备,其正色道:东越部族好勇斗狠,互相攻击是常有的事,无需朝廷派使者纡尊降贵去巡视,只需降旨斥责东越王即可。汲黯说得在理,刘彻马上改变了语气,好意表扬了汲黯一番。
汲黯有身世,有骨气,还有见识,几次议政让刘彻无不佩服,加之冠服从来都很齐整、办事出于公心且严正到令人敬畏的程度,其在刘彻心中有着特别的地位。
当然,汲黯不停地挑毛病,刘彻也有受不了的时候,于是就将汲黯外放荥阳当县令。汲黯极不乐意,认为跟流放没有区别,于是称病,请求辞官还乡。
刘彻知道汲黯是嫌弃县令官小,以汲黯的性格,其提出辞官应该来真的,于是就将汲黯封为中大夫。中大夫是负责政策论议的顾问类官职,参与朝政时有权发表见解。这一任命正中汲黯下怀,汲黯对很多官员的所作所为看不惯,现在正好可以中大夫的身份来管一管了。

也许是汲黯太鲠直,又心存侠义,容不得包括皇帝在内的人的过错,故而多次受到刘彻的打压和其他同僚的忌惮。
汲黯“出道”早,陪刘彻也最多,但是当年的下属大多已经成为其同列,有的还成为其上司,比如,公孙弘和张汤就是由普通小吏一跃而成为丞相和御史大夫的。汲黯心里大为不满,于是向刘彻抱怨说:陛下用臣子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刘彻本意就没有想让汲黯做大官,其认为汲黯只适合在朝堂上纵论。所以刘彻当场也没说什么,当汲黯离开后,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汲黯的言论也太过分了。
不久,刘彻就外放汲黯做了东海郡的太守,要其去管理一方百姓,顺便也尝尝当“一把手”的难处。
要说汲黯还真是有能力,这一点连刘彻都没有想到。到了东海郡,由于汲黯崇尚无为而治,自己又体弱多病,故其物色了一批有能力的得力干将,将大部分事情都交给这些手下去办,他们共同努力将东海郡治理得井井有条。
汲黯足不出户治理东海郡的故事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天下,也传到了刘彻耳中。

刘彻知道汲黯的政绩后很欣慰,其以为汲黯的性子应该收敛一些了,于是将汲黯又从地方召回到中央,封汲黯做主爵都尉,位于九卿之列,执掌封爵之事。
没想到汲黯还是现人现事,还是追着皇帝和大臣们挑毛病。汲黯还经常说,朝廷设置的百官公卿不能因为怕丢命而忘记自己的职责。汲黯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次,某官员献给刘彻一匹“神马”。刘彻叫大才子司马相如为“神马”作赋、谱曲,再由乐工演奏。歌舞之时,汲黯又出现了,其劝说道:陛下,音乐的作用是用来教化百姓的,让司马相如为马谱成曲子在宗庙里唱,万民苍生会怎样想呢?
还有一次是在朝会上,因公孙弘私下知道刘彻的意思,故把众大臣已经议定好的方案全盘否定。汲黯本来就看不起这个六十多岁才入仕的公孙弘,现在公孙弘又当墙头草就更看不惯了,其当场就开训:你乱议朝堂大事,误导皇帝,应该斩首示众。汲黯怒斥公孙弘时,旁边的张汤也不敢讲话,公孙弘明显底气不足,只好跪在地上,心里不停地咒骂汲黯。

又比如廷尉张汤,其乃有名的酷吏,为迎合皇帝常以莫须有就给人定罪,故汲黯十分反对。一次,汲黯当着刘彻的面就指责说:您是正卿,对上不能发扬先帝的功业,对下不能化解天下人的邪心,降低犯罪率,使监狱空虚才是你的正事。
张汤搬条文再争时,汲黯大骂道:像你这种刀笔小吏做公卿就是坏事,按你的做法,天下的百姓如何安居乐业?汲黯说得在理,旁边的大臣们全都吓得不敢抬头。
汲黯“训人”不管时间地点,也不管对象,其与田蚡也有冲突。丞相田蚡是太后的弟弟皇帝的舅舅,权势可谓遮天。田蚡十分高傲,朝中百官见其莫不行跪拜大礼,但是其只是点头示意而已。汲黯可不惯着,见田蚡时故意学其样子,也是挥手示意。田蚡和窦婴朝廷激辩时,汲黯站在道理一边,敢于当众指责田蚡,而田蚡也没敢怎么样。
淮南王刘安早有反叛之意,有史书说其惧怕汲黯才迟迟未动手。此不足为据。但是,刘安告诫手下人千万不要在汲黯那里露马脚确是真的。刘安还说,汲黯能为节义而死,是不能拉拢的角色。

刘彻知道汲黯劝谏是忠君爱国,在京城得罪了不少人,只有调离京城才能不被小人们中伤。
几年后,因为朝廷改铸五铢钱的事,造成了淮阳地方官民关系紧张,刘彻认为淮阳是通往楚地的交通要道,于是任命汲黯为淮阳郡太守,希望借助其威望稳定一方。
汲黯辞谢圣旨,不肯接印,并在召见时对刘彻说:我常梦到死后尸骨将被弃沟壑,再也见不到陛下了;我身体难以胜任太守,只希望当个中郎,为您纠正过失,补救缺漏。刘彻主意已定,只是答应会尽快召汲黯回京。
汲黯临行前探望了大行令李息,劝李息远离张汤,因为此人一味逢迎皇帝的旨意,喜欢无事生非,搬弄法令条文;唯一的办法就是向皇帝进言,划清界限。
后话,汲黯到任后矢志求治,采取“择丞吏而任之”、“责大不苛小”等措施,淮阳治理得政清人和,郡务规矩有序,民众各守其本。公元112年,汲黯在任上去世,享诸侯国相之哀荣。而李息没有听汲黯的劝告,在张汤身败名裂时被判有罪。
自古明君惜直臣。汲黯在朝堂人缘差,幸而有皇帝这个大靠山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