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剧情与设定:科幻军事的“半真半假”实验
作为《红海行动》的精神续作,《蛟龙行动》延续了博纳主旋律商业片的工业化路线,却将战场从陆地延伸至深海。影片虚构了一场未来危机:中国海军“龙鲸号”潜艇与蛟龙小队协同作战,对抗境外势力的核潜艇阴谋。从海底火山口的鱼雷对决到核反应堆熔毁倒计时,剧情以“高密度动作场景”串联,宛如一局生死攸关的深海游戏。
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半虚构”的叙事策略:潜艇战细节高度写实(如反鱼雷诱饵、声呐探测战术),却又融入科幻元素(如激光制导聚变武器)。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既规避了现实军事的敏感性,又以“人造太阳”核弹危机为噱头,将灾难片的终极倒计时模式嫁接到军事题材中。然而,核能作为“最终BOSS”的设定略显套路,科学细节的浪漫化处理(如惯性约束装置用于制造炸弹)虽增强了视觉奇观,却也削弱了现实代入感。

二、人物群像:男性荷尔蒙与角色弧光的博弈
不同于传统英雄主义叙事,《蛟龙行动》试图以“去中心化”的群像塑造展现团队力量。黄轩饰演的队长孟闯打破了其文艺小生的形象桎梏,以冷峻果决的指挥气质撑起角色内核;张涵予的潜艇指挥官赵启航延续了“硬汉专业户”的沉稳,磁性嗓音与战术指令的碰撞成为视听亮点。值得玩味的是,影片通过“父债子偿”的宿命式情节(于适饰演的罗星因父亲阴影失控刺伤队友),试图为动作戏注入伦理张力,但突兀的情感转折与主线节奏稍显割裂。
年轻演员的加入则显露了商业计算的痕迹:王俊凯饰演的声呐兵曹弘浪虽贡献了“声纹识别”等高光桥段,但角色功能性大于成长性;韩东君等配角在密集战斗场景中难以突围,沦为“肌肉符号”。整体而言,人物塑造在“军事机器零件”与“人性化表达”之间摇摆,热血有余,深度不足。

三、视听语言:林超贤的暴力美学与深海幽闭美学
导演林超贤再次证明了自己对“沉浸式战场”的掌控力。潜艇内部的狭窄通道、闪烁的警报红光与粗粝的金属质感,共同构建出深海幽闭恐惧的物理空间。影片创新性地将潜艇战的“听觉维度”转化为视觉语言:声呐波纹的跳动、深海低频噪音的震动,甚至角色吞咽口水的特写,都在IMAX音效加持下成为叙事武器。
动作设计上,“器械近身格斗”成为亮点。蛟龙小队在潜艇管道内与敌人的匕首缠斗,狭窄空间内的辗转腾挪,配合手持镜头的晃动与剪辑的短促切换,将“限制性空间”转化为暴力美学的加分项。然而,过多的爆炸与慢镜头堆砌(如鱼雷齐射的CGI大场面)也让部分场景陷入“视觉过载”,削弱了战术细节的观赏性。

四、主旋律叙事的进击与困境
《蛟龙行动》在“去口号化”表达上迈出重要一步:没有刻意的爱国宣言,而是通过蛟龙小队拆解鱼雷引信时颤抖的双手、潜艇兵面对辐射泄漏时沉默的逆行,将家国情怀沉淀为职业信仰。影片甚至大胆呈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主角团成员在任务中重伤毁容,这种“去滤镜化”处理让英雄叙事更具血肉感。
但主旋律的创作惯性依然存在:境外反派的脸谱化(毫无动机的“反华狂热”)、国际局势的简化隐喻(深海战场作为大国博弈缩影),都让影片的深度止步于商业类型片的安全区。相较于《红海行动》的海外撤侨叙事,《蛟龙行动》的“未来虚构”虽拓宽了创作边界,却也因脱离现实语境而少了些社会共鸣。

五、市场与观众:男性向电影的破圈难题
尽管影片以“首部核潜艇题材”为卖点吸引军迷(如精准还原无轴泵推技术、反鱼雷战术),但观影数据显示其未能突破“硬核直男”的受众圈层。年轻女性观众的比例偏低,这与春节档合家欢属性形成错位。片中缺乏情感支线(如《红海行动》中佟莉与石头的情感暗涌)或许是原因之一——当“蛟龙小队”全员沦为战争机器,角色失去了让普通观众共情的锚点。
票房表现印证了这种尴尬:尽管制作水准超越前作,但相较于同期喜剧与奇幻片,《蛟龙行动》的“重工业质感”反而成为市场壁垒。当主旋律电影从“全民狂欢”退回“圈层精品”,这或许提醒创作者:在军事科技奇观之外,仍需找到连接大众情感的核心叙事动力。

结语:深海之下的类型片航向
《蛟龙行动》如同一艘精密的军用潜艇:它拥有顶尖的工业外壳(特效、剪辑、动作设计),搭载着主旋律叙事的战略目标,却在人性深度的潜航中略显动力不足。它证明了国产电影能驾驭“深海战场”这一高难度题材,却也暴露出类型化叙事与作者表达的失衡。当观众走出影院,震撼于鱼雷齐射的轰鸣之余,或许更期待看到:下一次,这艘国产重工业电影的巨舰,能否驶向更具原创性与人文深度的未知海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