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说“宁娶寡妇,不娶生妻”,生妻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老刘聊娱 2022-10-31 19:05:03

老人常说“宁娶寡妇,不娶生妻”,生妻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美满的婚姻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不幸的婚姻无异于活着下地狱。——奥斯瓦尔德·施瓦茨

当今社会婚恋已经非常的自由,只要男女双方自愿的情况下也就能够结为夫妻,对于过去封建社会大都知道是要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算是被认可,但在这些流程上的仪式之外,其实对结婚的人选也是有着很多的讲究,如“男不娶五,女不嫁六”,“宁娶寡妇,不娶生妻”,其中的“生妻”有何含义?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其实对于“男不娶五,女不嫁六”,更多是对人品的考量,从脾气秉性上去衡量对方是否值得嫁,这都对未来两人是否拥有美满婚姻的一项基础标准,但是“宁娶寡妇,不娶生妻”这句俗语的流传可以说就充满着对女性的歧视与不公了。

“寡妇”一词非常的通俗易懂,在过去到现在的释义都是说失去丈夫的妇人的统称,不管她们年几何,身份如何,尤其是在古代医疗条件低下,人口也少,因此男性是非常重要的劳动力,因而在失去了家庭支撑之后的寡妇们,在古代生存是十分艰难的,而一直流传的“寡妇门前是非多”也是对她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失去了劳动力,但是她们也不能轻易与别人交往,甚至说说话可能都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

而且寡妇也是非常不幸的代名词,在家庭里面本就失去丈夫十分的艰难,同时她们也要面对社会的歧视,那就是她们会成为的代表,人们不会认为丈夫的死亡是什么原因,她们只看到结果就是丈夫死了,那么他们的妻子就自带不详,甚至过分的还会直接说她们克夫害死了丈夫,周边的人也是非常不乐意与他们交往的,在封建时候寡妇可以说就是被社会排斥在外的一群人。

说到这里或许对于寡妇的生活,很多人都会报以同情,但是在封建的时代还有一群女性比寡妇更加的艰难,他们就是“生妻”,在如今的释义上说的是年轻的妻子,但是在古代是对一群很难定义的特殊群体的女子的统称,比如被休弃的女子,现在男女不合离婚已经是非常常见的,甚至几乎人人身边总会有着一些离婚的朋友或者认识的亲戚,但这在古代是完全不能想象的事情,因为离婚不管对男女都是非常不好的事情,也会被身边的人看不起,甚至有的还会影响自己的前途。

而且在古代离婚代价是非常大的,尤其是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深入骨髓,一般能够做到和平离婚的,那一定是女方父母对她非常爱,女方的原生家庭一定要具有相当的分量,而且女方在这场婚姻中还不能有错误,三者齐聚才有可能会和平离婚,否则大都是男方直接一纸休书就可以了,根本不用管究竟是谁的问题,谁的错,这也是为什么在古时候常常会出现读书人抛弃糟糠之妻的事情,因为男子休妻非常的容易。

而这些被休弃的妻子就被称之为弃妇,她们也属于生妻中的一种,但是她们对比寡妇,同样是没有丈夫,但是她们的地位与寡妇是完全不对等的,因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成为寡妇是没有办法的被动选择,人们无法去评判她们的人品,加上在不同的朝代上对寡妇再嫁也是有着一定支持的,尤其是在过去医疗条件低下,男子是经常会被拉去做苦力服役或者去当兵,因为这种“国家”大事成为寡妇的也不在少数。

因此为了人口的繁衍,朝廷也会鼓励这些寡妇能够再嫁,争取能够再多生一些孩子出来,为人口大计做贡献,但是生妻就完全不一样了,她们是丈夫还活着,对于“一女不事二夫”一词下,她们是非常让人看不起的,人们也不会探究为什么她与丈夫分开,人们只会看到她被休弃的结果,而女子被休弃是大事,无论怎样都是在说这位女子不够贤良淑德所以才被休弃。

结论:老母终堂,生妻去帷

因此同样都是独居已婚过的女子,但是一个是被动成为寡妇,但是另外一个在别人看来是“主动选择”的生妻,寡妇可以再嫁,但是生妻就不应该有“二夫”的念头,而且对成为生妻,人们也只会怪女子不够好,而不会问为什么。

2 阅读:2984

老刘聊娱

简介:王羽人虽然老了,但是心不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