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刘亮, 刘力红. 升阳理论与脾胃养生关系的探讨[J]. 中医杂志, 2020, 61(14): 1217-1220.
张伟, 张杰. 从《黄帝内经》论脾胃与阳气的辨证关系[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 11(3): 24-26.
李明, 王芳. 脾胃阳气不足症治探析[J]. 中医药学报, 2018, 46(5): 82-85.
赵霞, 陈斌. 《黄帝内经》中升阳法应用于脾胃病治疗的理论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2): 789-792.
孙建宁, 李晓梅. 脾胃与阳气关系的现代研究进展[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 34(1): 178-181.

每到冬春交替之时,感觉自己浑身乏力,精神不振?明明吃了不少补品,却总觉得身体越来越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是否觉得,现代人的脾胃功能普遍不如从前,一说到调理身体,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补补补。殊不知,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看来,强健之道并非一味地"补",而是注重"升阳"。
脾胃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不仅仅是消化吸收的场所,更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提到:"脾主升清",脾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升举清阳,而这一过程离不开阳气的推动。

从中医理论看,脾胃不好并非单纯缺少营养,而是阳气不足,导致升清降浊的功能失调。简单来说,就像冬天的太阳,虽然有光但不够暖,吃进去的东西再好,没法转化成身体需要的能量。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区:身体虚弱就狂吃补品,结果越补越虚。这就好比家里堆满了优质木材,但因缺少火种,这些木材既不能燃烧产生热量,反而成了负担。
《内经》早就给出了答案:"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如同天上的太阳,它若衰弱,即使再多的"补品"也难以发挥作用。

春夏之交,正是阳气生发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如果懂得顺应自然,帮助体内阳气升发,比单纯地进补要有效得多。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春夏养阳",正是告诉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助阳气升发。现代人久坐少动,饮食不规律,加上过度依赖空调等人工环境,导致阳气生成不足,循环不畅。这些都是脾胃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
《内经》中提出的"升阳"思想,强调的是通过调动体内阳气,激活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饮食调理、适当运动、情志调养等方式,促进阳气生成和运行。

比如晨起适当活动,有助于阳气升发;饭后短时间散步,能促进消化吸收;保持乐观情绪,也有利于阳气的生成和流通。
食疗方面,相比于大鱼大肉的补品,性质温和的食物更适合现代人的脾胃。比如薏米、山药、莲子等都是健脾养胃的好食材,而生姜、桂皮等温性香料则有助于温阳散寒。
中医认为,脾胃喜燥恶湿,过于油腻寒凉的食物会伤害脾胃。现代人喜欢吃生冷食物,饮料不离手,长此以往,脾胃功能自然会下降。

中医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升清降浊"。脾胃协同工作,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当阳气不足时,这一机制就会失调,导致各种消化问题。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阳明之上,胃脘当心而膈,其气亦下行而通于下窍。太阴居前,其气循胸里而下逆。"这段话描述了脾胃气机升降的生理状态,暗示了阳气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待健康问题。很多时候,不是身体缺少什么,而是已有的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就像农田里的作物,不仅需要阳光、水分和肥料,更需要这些要素之间的平衡协调。

人体也是如此,单纯地"补"而忽视了阳气的作用,就如同只顾施肥不管阳光,植物自然无法茁壮成长。《内经》的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健康之道在于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而阳气正是这种能力的核心动力。
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注重保护和增强体内阳气,比如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充足睡眠、坚持适当运动、保持良好情绪等。
古人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是否可以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找一种更符合自然规律的健康之道?
强健之本不在于过度补充,而在于激活体内生机,让阳气充沛流通,这或许才是《黄帝内经》留给我们的真正智慧。
无论你是养生新手还是老手,重视脾胃与阳气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毕竟,再好的补品也比不上体内的阳气充沛。下次当你想要调理身体时,不妨思考一下,你需要的是不断进补,还是唤醒沉睡的阳气?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