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经济论坛在达沃斯召开,国际局势新动态不断。其中,欧盟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尤为引人注目,背后是复杂的国际关系与经济利益博弈。
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特朗普通过视频发表讲话,内容让欧盟惊出一身冷汗。他直言欧洲在征税方面对美国非常不公平,还拿一家航空公司的抱怨举例,说在欧洲降落收费过高,比中国还糟糕。特朗普还对欧盟监管机构调查苹果、谷歌等美国科技公司表示不满,认为这是一种变相课税。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特朗普这是在为对欧盟加征关税找理由,先把欧盟“架在火上烤”,后续加征关税就看似“师出有名”了。
冯德莱恩和特朗普(资料图)
欧盟此前虽然料到可能会和美国有贸易摩擦,毕竟特朗普大选后就把欧盟列入了加征关税的名单里。但欧盟一直心存侥幸,想着特朗普会先对中国动手,自己还能缓一缓。谁能想到,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态度“和善”,转头就把矛头对准了欧盟,这让欧盟猝不及防。
欧盟经济事务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回应称,会捍卫自身经济利益,对美国的关税举措予以回击。可话是这么说,他还是试图劝说特朗普,强调美欧战略盟友关系以及合作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然而,在美国国力衰退,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国急需向盟友“吸血”维持霸权,欧盟想要阻止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难度可想而知。摆在欧盟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毫无条件地向美国投降,牺牲自身利益妥协;要么团结起来走自己的路,可从俄乌冲突中欧盟的表现来看,他们想挺直腰杆并不容易。
冯德莱恩(资料图)
这边欧盟被美国施压,那边也在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此前,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达沃斯论坛上强调欧美贸易关系重大,表示欧盟将尽早与美国新政府务实接触。同时,她也提及欧盟推动贸易伙伴多元化,还谈到与中国有机会“深化关系”,表示欧盟要与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存在建立并深化关系的机遇,甚至可以扩大贸易和投资关系,要本着公平和互惠精神,寻求与中国建立更平衡的关系。
荷兰以及阿斯麦公司在半导体领域也对华释放利好消息。中方代表与荷兰国王会晤时,强调两国在全球产供链不同环节各有优势,合作符合双方利益且利于世界进步。荷兰首相表示荷兰将自行决定出口管制措施。荷兰政府还决定把阿斯麦对华销售情况排除在敏感商品出口信息之外,增加了阿斯麦对华业务的贸易自由度。要知道,此前阿斯麦在中国市场份额因“小院高墙”政策从原本占总销售额一半的27.9亿欧元降至20% ,这次调整或许是想挽回部分份额。虽说消息宣布后,阿斯麦开盘股价跌近4%,可能是来自美国投资者或机构的“警告”,但这也显示出欧洲在调整对华政策上的动作。
欧盟(资料图)
另外,还有消息称欧盟正考虑撤销一项基于去年中国与立陶宛摩擦的敏感贸易调查。这一转变说明欧洲在当前形势下,不得不重新思考与中国的关系,开始积极调整对华姿态。
在中欧关系出现这些变化的同时,中国车企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备受关注。2024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并于10月31日正式实施。其中,比亚迪被征收17%反补贴税,吉利被征收18.8%反补贴税,上汽集团被征收35.3%反补贴税,其他合作公司被征收20.7%关税,不合作公司被征收35.3%关税,特斯拉在提出个别审查请求后,被征收7.8%的关税。
欧盟(资料图)
对此,中国三家大型车企比亚迪、吉利和上汽集团联手起诉欧盟委员会,提交文件至欧盟普通法院。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指出,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不合理、不合规,是保护主义做法,中方不认同裁决结果,已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出诉讼,会采取措施维护企业权益。上汽集团也表示,欧盟对补贴的认定错误,忽略了关键信息和抗辩意见,他们已通过多种方式抗辩,还将起诉至欧盟法院。
尽管遭遇欧盟反补贴税这一国际贸易挑战,但中国车企出海的步伐并未停下,反而实现大幅跃升。2024年12月中国汽车出口57万台,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5%,环比增长5% ;2024年全年,中国汽车出口641万台,同比增长23%。比亚迪、吉利、上汽集团的汽车出口量都大幅提升。比亚迪2024年乘用车销量达425.04万辆,同比增长41.1%,海外销量41.72万辆,同比增长71.9%,海外销量增幅超过整体销量增幅,在海外多地建厂拓展布局。吉利汽车2024年全年销量217.66万辆,同比增长32%,海外出口量40.39万辆,同比增长超53% ,在海外多个国家推出新车型,销售及服务网点众多,极氪也在国际市场有新进展。上汽集团2024年终端汽车交付量463.9万辆,自主品牌销量占六成,海外交付量108.2万辆,同比增长2.6%,还在积极布局远洋运输,多艘汽车运输船投入使用。
特朗普(资料图)
从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欧盟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一方面,美国的施压让欧盟在经济和政治上都面临巨大压力,美国为了维持自身霸权,不惜对盟友下手,欧盟如果一味妥协,只会让自身利益不断受损;但如果选择反抗,以欧盟目前的团结程度和实力,也面临诸多挑战。
另一方面,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中国在全球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欧盟认识到与中国合作的价值,无论是在贸易、投资还是半导体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但欧盟能否真正放下偏见,与中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对于中国车企起诉欧盟这一事件,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利益,也反映出国际贸易规则的公平性问题。欧盟不合理的反补贴税举措损害了中国车企的合法权益,中国车企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是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有力回击。这也提醒中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要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
而对于美国来说,其在国际上的一系列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会获取一些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过度的霸权行径只会让其国际形象受损,失去盟友的信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合作共赢才是主流,美国如果继续坚持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最终也会自食恶果。
未来,国际局势将如何发展,欧盟能否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拓展能否顺利,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各方都需要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做出明智的决策,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