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洋人考察团摄影师相机中的旧新疆,维族姑娘美艳动人!

万物知识局 2025-01-13 09:02:02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一百多年以前,一支洋人考察团从新疆哈密出发,踏上了前往甘肃敦煌的考察之旅,这段旅程不仅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

这些老照片记录了敦煌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考察团的工作场景,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敦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百年前的中国大西北吧。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在完成海外殖民地的分割后,掀起了中亚和西域的探险、考古热潮。各国纷纷派遣考察团和探险队来到中国西北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考古发掘等活动。

这些考察活动既有学术研究的目的,但更多的还是政治和军事上的考量,晚清时期,帝国主义进入中国瓜分权力,这些列强尤其对中国边疆问题虎视眈眈,因此各国派出各种“专家”来西北考察。

在从哈密前往敦煌的途中,考察团拍摄了许多反映沿途自然风光的照片,这些照片展示了西北地区的沙漠、戈壁、山脉等自然景观,在照片中,他们记录了广袤无垠的沙漠,沙丘连绵起伏,呈现出一种苍凉壮阔的美感。

这些影像不仅记录了考察团的行进路线,也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于今天的历史地理学家们来说,照片还是有价值的。

照片中这满地黄沙的土路,其实就是古代的官道,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官道上的,马车辙印子,官道的不远处还能看到一座小房子,小房子是官道上设置的驿站,不过从照片看来似乎已经荒废了。

一百多年前拍摄的新疆哈密地区的一户人家,一个小男孩站在镜头最前面,赤裸着身子,拿着一根东西正啃着,身后的男人穿着一身伙计衣服,衣服马褂上还写着字。

照片中有一座形状怪异的石头,这就是西北地区特有的风蚀地貌,由于天气干旱,缺少植被,西北一带常年伴随着风沙,常年久月,这里会形成照片中这样的地貌特征。

修建在戈壁滩中的佛塔,虽然已经经过岁月的侵蚀变得面目全非,但是从照片中仍然可以看出之前这是一个完整的建筑。

哈密官员合影,照片中坐着的是几个地位最高的人,有两个是汉族大臣,旁边的那个人是外国人,在新疆、西藏这种边疆地区,清政府都会派遣满汉官员去治理。

漫天黄沙中的寺庙,仍然屹立不倒,并且这座寺庙保存非常完好,没有受到风蚀的影响,尤其是和它地下的墙体相比,显得更加崭新。

一百多年前的月牙泉,今天已经成为敦煌的著名景点了,在一片沙漠之中能够看见一汪泉水是非常罕见的,月牙泉的身后还有一座著名的山,叫做鸣沙山。

沙漠中的叔,这里的树木普遍低矮,这是为了防止被风沙吹到,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此时正大风四起,几棵树木的树冠被吹得东倒西歪。

一个僧人,似乎正在做什么佛教仪式,照片背后还有一面巨大的壁画装饰,壁画下供奉着几尊佛像,还放了两座香坛,僧人戴着佛家的帽子,虔诚着对着一本书做事。

照片中是一百多年前的莫高窟第三百四十四窟,洞窟中全是精致的雕塑,在此时还保存的十分完好,洞窟中的颜色也十分鲜艳,还没有褪掉。

在莫高窟中发现的十分诡异的三尊雕像,他们看起不像是佛像,每个雕塑的头都有着一幅奇怪的表情,眼睛瞪大,嘴巴大张,看上去倒是像地狱来的修罗。

石窟中的佛像,可不知道为什么每一个都身首异处,很有可能是这些外国考察队故意破坏的,他们来到这里掠夺文物,但是佛像雕塑这些东西体积十分庞大,1所以他们就直接砍掉佛首,把这些佛首带回他们国家的博物馆,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都能够看到佛首。

石窟中的巨佛雕塑,它的手掌被削断了,手指也被砍掉了好几款,佛像的脚边还有一个小小的佛首,看起来让人十分愤慨,愤慨这些外国人一点都不尊重他国的文化遗迹。

照片中,一个蓬头垢面的男人,掂着一根蜡烛,在经洞里面翻来翻去,这就是藏经洞,里面堆成小山的纸本都是有着极高考古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经书,可惜,这些东西要么被外国人抢走,要么就是被草率地烧成灰了。

敦煌莫高窟外观,修在岩壁上的房屋必须要用木棍支撑着,不然有很大的倒塌的风险,周围的岩壁都被风沙腐蚀的痕迹斑斑,满是时光的证明。

所谓“考察队”的合影,照片中的外国人各个穿得人模狗样,看上去根本不像来考察的科学队伍,而像是来做什么坏事的侵略军队。

照片中,一对骆驼正在黄沙上慢慢行走,这些骆驼的背上其实都驮着外国人从莫高窟里掠夺的文物,晃眼一看,大包小包的装点起来,不知道夺走了多少,知道今天,还有大部分文物都回不了自己的家。

一百多年前的新疆哈密城,西北的城市和内地的城市差别非常大,因为气候和民族宗教的原因,哈密城的城墙都是用小石头堆积出来的,照片远处还有一座土塔,非常具有伊斯兰风情。

一百年前的哈密城民居,周围都是一些低矮的砖瓦房,屋顶像是只用一层布覆盖住了。

这是新疆一带的墓葬群,所有陵墓的建造都是伊斯兰风格,在新疆一带,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居多,因此建筑风格也偏向于当地的民族气息。

晚清时候的哈密衙门,四个衙门官站成一排,穿着清王朝那种统一的制服,头上还裹着当地民族特色的头巾。

一百年前的新疆哈密,街道上一处摊位,一个汉族官员正在和摊主说着什么话,旁边还有一个留着长辫子的女子,一看就是蒙古族的人。

新疆老百姓的典型相貌,他们大多数身材高挑,眉眼深邃,穿着白色衣服,头上戴着这种圆帽。

这是一百多年前拍摄的哈密回王陵墓,从外观上看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繁华,和普通的泥砖修筑成的陵墓完全拉开了档次。

一百多年前的赛里木湖,新疆的湖泊大多数都是内陆湖,这里的湖水一般盐度都比较高,但是依旧十分清澈。

一百多年前,新疆的城镇还算得上比较繁华,人口聚居比较多,但是在偏远的乡镇,那就是一片荒凉破败,这里本身就地广人稀,在乡村里,更是十里见不到一户人家。

一百多年前外国考察队拍摄的哈密城门,在这些遒劲的树干背后,就是哈密的南城门,城门建造倒是汉族风格,一点不见民族气息。

外国考察队拍摄的石窟内景,可以看到,照片中的石像全部被腐蚀的十分严重,有的看起来就像是一堆石头,完全看不出曾经是什么样子了。

法国人拍摄的新疆民众,照片最中间的两个男人,穿着汉族特色的袍子,带着瓜皮帽,但是留着长胡子,面部特色具有非常浓厚的新疆特色。

哈密当地的集市,可以看到人流还是非常多的,各种摊位铺子支着棚子,周围的老百姓摩肩接踵,打量着有什么好的货物。

一百多年前新疆的客栈,非常的简陋,只用几根胡杨木就搭出来了一间屋子,看起来甚至还不如牛棚。

正在弹棉花的新疆工人,不说是棉花,还以为这里在下雪呢,看来新疆自古以来都是优质的棉花产地。

照片中这些穿着印有花纹的黑色衣服的队伍,叫做镖局,镖局就是互送一些商队贸易和商货安全的专业组织,有点类似我们今天说的保镖。

新疆接头的卖艺老人,他们这种是到处游走的说书人,周围围观了很多群众,那时候,大家都爱听说书,就像我们今天对小说的青睐一样。

一百多年前的新疆客栈,这家客栈的条件相对好一点,门口停靠着马车,还有很多货物堆放着,一看就是经常有商队来入住。

这些老照片不仅记录了敦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还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团的到来,带来了西方的科学考察方法和先进的摄影技术,他们对敦煌石窟的系统研究,推动了敦煌学的发展。

但同时,在这些老照片的背后,也隐藏着敦煌文物流失的悲痛历史,许多考察团在敦煌的考察过程中,掠夺了大量的文物和文献。

这些文物的流失,给中国的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然而,正是这些老照片,让我们看到了敦煌文物流失的惨痛现实,它们也唤起了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在今天,我们更加注重对敦煌石窟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努力防止类似文物流失的悲剧再次发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