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之一,为了治理黄河的泥沙问题,我国从2002年开始实施了黄河汛前调水调沙工程,利用小浪底水库等水利枢纽,每年在汛前集中排放大量泥沙,以达到减淤、增流、降床、护岸的目的。
总的来说,调水调沙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治沙效果,但也对下游的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研究表明,在调水调沙20天内,黄河中游超过半数的鱼类将以“死亡”告终。
6月21日,黄河将迎来调水调沙期根据“黄河新闻网”发布的消息,2023年黄河汛前调水调沙将于6月21日开始,预计持续20天左右。
在此期间,小浪底、三门峡、万家寨三坝联合调度,前期以清水下泄为主,后期以异重流排沙为主。预计小浪底水库出库泥沙量将达到7000万吨以上,下游峰值含沙量将达到数百千克每立方米。
调水调沙是我国治理黄河泥沙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人工干预,打破黄河水沙的时空分布规律,利用汛前低水位和洪水冲刷力量,将中上游库区和下游河道中积累的泥沙排放到下游或入海,从而降低中上游库区和干流的淤积程度,提高下游过洪能力和入海泥沙量,改善黄河口生态环境。
调水调沙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进行了20多次,累计排放泥沙约10多亿吨。
调水调沙取得良好效果,尤其是对下游河槽的冲刷能力,得到了良好的体现。黄河下游河道在调沙以来,平均降低大约2.6米,大大缓解了“地上河”给下游城市带来的威胁。
以开封为例,黄河河床的海拔已高出市区10多米,经过20余年的冲刷,河床高度下降2米多,有效保护了城市的安全。
大量泥沙将倾泻而下,鱼类遭劫:20天内将死伤过半虽然调水调沙对黄河治理有着重要意义,但也不可避免地对下游的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异重流排沙阶段,大量泥沙将倾泻而下,对鱼类命运是一次考验。
异重流是指在同一截面内不同层次或不同部位具有不同密度或不同流速的流体运动现象。在小浪底水库中,由于上层清水和下层含泥水之间存在密度差和速度差,在出库时会形成异重流现象。异重流具有较强的冲刷能力和搬运能力,在出库时会带走大量泥沙,并在下游形成高含沙区域。
根据历年数据统计,在异重流排沙期间,小浪底水库出库的最大含沙量可达到400-500千克每立方米,下游河道的最大含沙量也可达到上百千克每立方米,这些含沙量远远超过了鱼类生存的适宜范围。
高含沙量对鱼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含沙量会降低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缺氧。当水中含有大量泥沙时,泥沙会占用水体的空间,降低水体的容积,从而降低水中的溶解氧。同时,泥沙还会阻碍空气和水体的交换,降低水中的氧气补充。
当水中的溶解氧低于2毫克/升时,鱼类就会出现缺氧症状,如浮头、晕厥、窒息等。
高含沙量还会刺激和损伤鱼类的呼吸器官。鱼类通过鳃呼吸,鳃是一种非常敏感和脆弱的器官,当水中含有大量泥沙时,泥沙会刺激和磨损鳃丝,造成鳃丝出血、坏死、感染等问题,造成大量鱼类死亡。
因此,黄河调沙对下游城市的安全是一个保障,但对鱼类来说却是一场生死考验。
调水调沙期间,大量鱼类甚至会因为不适应突然改变的环境而晕厥甚至死亡,这种现象被称为“流鱼”。
每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都会出现大量的死鱼,有些地方的死鱼不计其数,甚至可以用铲车铲起来。
每年调沙期间,都有大量村民前往黄河滩捞鱼,数十斤重的大鱼比比皆是,有的人借助工具一天可捞鱼上千斤。
这对于黄河流域的鱼类资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据一项研究表明,在调沙前后,黄河渔业损失资源量均在50%以上,一些河段的鱼类甚至减少80%以上。
相关部门在黄河关口河段、刘家畔河段以及圣天湖外滩段,对调沙前后鱼类密度进行了采集对比,资源减少量最多的是圣天湖外滩段,调沙前每平方公里鱼类资源量达到570千克,调沙后只有61.73千克,减少89.17%。
鱼类资源量损害最轻的刘家畔河段,数量也减少了59.05%!
可以说,黄河每调沙一次,黄河中下游的鱼类就会死伤过半,这对于鱼类资源原本就已经枯竭的黄河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调沙的生态利弊该如何平衡?值得思考面对每年调沙期间出现的“死鱼”现象,有些人认为应该停止或减少调水调沙工程,以保护黄河下游的鱼类资源和生态环境。但是,这种看法忽略了调水调沙工程对于治理黄河泥沙和保障人类生存安全的重要作用。
如前所述,调水调沙工程可以治理黄河泥沙淤积,提高下游过洪能力和入海泥沙量,改善黄河口生态环境。如果贸然停止或减少调水调沙工程,将导致中上游库区和干流淤积加剧,也会导致下游过洪能力降低,增加大堤决口风险。同时,还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加剧黄河口海岸侵蚀和盐碱化问题。
历史上,黄河下游曾经每2-3年就要决口一次,百年就要改道一次,给下游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这些安全问题,相比大量死鱼带来的生态影响,当然是前者更加重要。
如何在鱼类保护与黄河大堤安全之间寻求利弊平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是否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调水调沙的时间、方式和强度,尽量减少对下游鱼类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例如,可以根据黄河鱼类的生物学特性,避开鱼类的繁殖期和迁徙期,选择适宜的调水调沙期;或者可以根据水文气象条件,选择适宜的调水调沙方式,如清水下泄、异重流排沙、分层排沙等。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鱼类资源的监测、评估和保护,尽量提高下游鱼类资源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例如,加大对电捕鱼、绝户网等非法捕捞行为的打击力度,让调沙过后的河道能够快速恢复生机,同时可以适度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增加黄河下游鱼类资源的数量和多样性,让生态系统转危为机,全力保障黄河的生态安全。
现在全球不都缺河沙吗,这沙能用否?
这要是个人行为怕是连孙子都得枪毙吧
农民钓鱼违法,他们合法
合不合法看是谁,在以什么名义干[呲牙笑]
这些鱼怎么也没有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重要
死伤就死伤呗,不能为了两条鱼就不弄吧,更不能为了几条鱼增加几千万的成本吧[得瑟]
死这么多,每年放养多少鱼苗下去?电鱼有没有抓,像长江一样让生态早点恢复,别啥都不管
不分享、要不得哟
把黄河搞浊的是人类,把泥沙冲走的也是人类,可后果却要水族来承担
两害取其轻!这么简单的道理有些人都不懂?黄河决口一次损失千亿计,还要死好多人
害虫过境
泥过多 水中藻类失去光合作用能力 水体各种有益藻类是氧气的来源 并且是消耗水中有害物质及富营养主力军 另外藻类部分提供水生物和鱼类食物
🈲渔,
对个鱼的关心都比人强
到时候喊一声
人工干预清淤。但成本太大,只能植树造林固沙,改变上流土地性质才是正确的。
这时候不保护了。专家出来。
死鱼总比往后天灾死人好点吧,今天你在说了多少鱼怎么不算算倒回几十年前洪灾泛滥死了多少人
黄河沿岸没有缓冲湖吗?
可以安排抽沙船在坝区抽沙作业,还可以卖钱,一举多得,既抽了沙,又能利国利民
破坏生态大自然的杰作!
鱼死还是悬河好…
束水冲沙20多年了,按你的比例黄河鱼类不是早该灭绝了吗?怎么还有这么多鱼?
欧洲的绿婊已经进入中国了,现在不排沙难道要枯水期才排?20天鱼类死伤过半,谁统计的?年年都排沙,如果每年都死过半,哪来那么多鱼?不懂装懂,为了一点点可怜的流量,夸大其词,居心何在?
不能开放可以抓鱼吗,
总比崩堤了强吧!是下游的人可怜还是鱼可怜[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