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庆发生多起电鱼案件。首先是荣昌,6名男子带着3套自制的电捕鱼工具,结伴到象鼻河非法电鱼,被抓的时候6人已经捕获了数十条大大小小的野生鱼,共计30斤,均6名电鱼男子交代,近来发现葛桥社区象鼻河河段河水量减少,捕鱼较为容易,便想电鱼回家烹食。
其次是沙坪坝,一名男子自称想吃油炸小鱼下酒,于是弄了一套简易的电捕鱼工具,前往凤凰镇威灵寺村梁滩河吊嘴组段青木溪内电鱼,3个小时就搞了162尾野生鱼。没想到鱼没吃成,自己却进了班房。
紧接着是万州,3名男子在走马镇双流河熊家村2组河段,使用电捕鱼装置非法捕捞,被巡河民警当场抓获,现场查获包括凤尾鳅、马口鱼、光唇鱼、南方大口鲶、黄颡鱼、间腹鳅在内的渔获物一共659尾,重量15.13千克。
短短几天,重庆就有10人因电鱼被刑拘,有人更是一晚上就捕鱼600多条,令人触目惊心!
看到这些电鱼者,有人不禁要问:重庆754条河流,连钓鱼都禁了,这些电鱼的人为何还不停手,到底要弄啥?
电鱼人为何要铤而走险,宁愿进去也不停手?长江十年禁渔,严格禁止一切形式的非法捕捞活动,重庆更是连钓鱼都给禁了。在垂钓都可能“进去”的年代,电鱼者为何还要频频出手?
在编者看来,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仍有不少人缺乏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
一些电鱼者认为自己只是偶尔或小规模地进行电鱼活动,并不会对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造成多大影响。他们忽视了自己行为的累积效应和连锁反应,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制裁和社会谴责。
虽然这样的行为在近些年已有很大改观,但仍不缺乏想要以身试法的电鱼人。
2、监管缺位和执法不力。
由于水域面积广阔、地形复杂、人员分散等因素,水域管理部门难以做到全面覆盖和实时监控。再加上禁渔禁钓之后,河边连垂钓者的身影都没有了,就少了一双双监管的眼睛,一些电鱼者就趁机钻空子,在夜间或偏僻处进行非法电鱼活动。
当前,相关部门禁捕管理的主要工作和精力可能都放在了垂钓上面,也给了部分电鱼者一定的活动空间。
3、受到利益驱使而不择手段
禁渔之后,长江水域鱼类数量逐渐恢复,很多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试图通过非法电鱼来获取暴利。他们往往与一些黑心商贩勾结,在市场上销售非法捕捞的渔获物。
电鱼的危害有多大,相信已经完全不需要再去科普了,几名电鱼者一晚上就能捕鱼600多条,简直不要太过分!
然而,这只是明面上的生态损失,看不到危害可能会更大。
电鱼,对水生生物来说是一种无差别的伤害,不仅杀死了成年的经济性或保护性鱼类,也杀死了幼苗、卵、虾等其他水生动物,甚至连河水中的微生物,都会因电离而死亡。这样不仅会导致渔业资源的锐减,对水域生态的破坏更是非常严重。
高压电流通过水体时会产生大量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交换反应,改变了水体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这样就会影响水中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导致水体缺氧化、污染化等问题。
不少垂钓爱好者对电鱼的危害更是深有感触,只要被这些人“嚯嚯”过的水域,可能接连一个星期都不会再有鱼咬钩。
几个人电捕鱼600条,对生态损失的可能超过6000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生态保护无小事,对电鱼行为要下死手才行禁捕禁钓工作抓得如此之严的重庆,电捕鱼者仍然屡禁不止,这说明管理部门的工作仍存在不小的漏洞,让非法捕捞者抓到了机会。
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无小事,编者认为,对于电捕鱼行为,只有采取更大的打击力度,才能有效遏制此类行为的发生。
管理部门在加强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宣传的同时,还应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水域管理和保护,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对于发现和举报非法电鱼行为的公众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长江水域的管理部门、护渔员等群体,要拿出平时巡查违规垂钓的劲头,甚至可以建立7*24小时巡护机制,来保护长江生态,只有这样才符合当下的管理理念。
如果禁渔工作只停留在白天,那无疑会给电鱼分子可乘之机。只有对电鱼行为下死手,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域资源,才能让山更绿、水更清、鱼更多。
在休闲垂钓都被管得严严实实的重庆,电鱼行为确实不能再像这样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我们这里禁鱼期钓鱼就被罚了两千(忠县),还敢电鱼[笑着哭][笑着哭]
我特么钓鱼都只能在水库钓,这些胎神还敢用新能源,是该说你无知还是胆大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