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原创连载草根春秋《古镇沧桑话演武》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村委会为了精兵简政精简机构同时为了适应当时农村工作,将村委机构进行了改组,将原来的十个生产小队合并为五个生产小组,原来的生产队长成为生产小组组长。同时财会人员也进行了缩减与调整,我也从当了将近二十年的生产队会计变成了村委会的出纳员,又因为那时候我开的贸易货栈每天东奔西跑外出采购商品,所以同时兼任村委会的采购。正是担任这一工作,使我在完成村委会布置下的工作的同时,领略了好些个地方的名胜古迹与民俗风情人文景观。
当时的村长是任永秀,他也和他父亲一样,对于农村的水利事业也是非常重视。为了群众农业上丰收,确保村里大部分土地都能浇上水,于是,将我们村庄母亲河“磁窑河”上,原来改革开放初期土地下户,财产下户后损毁的高灌站修复起来,配套了各种水利设施,保证了随时遇旱能浇,为群众农业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那时候村委会集体的经济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为了配套大功率的抽水机(好像是直径一尺五),需要大功率的电动机,那时候村委会又没有钱,以村委会的名义贷款也行不通,于是,村领导与我商量,以我个人的名义在我们当地信用社贷款(那时候我开贸易货栈经常和信用社打交道,与信用社关系不错)。
于是我与信用社领导协商办好了贷款,记得当时贷了一万元。次日就去太原市电动机厂购回那个大功率的电动机。好像是十几千瓦的,体积差不多有将近八十公分高,价钱九千多将近一万元。
水泵配套以后,大约是那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村领导又布置我到祁县采购塑料管。于是我又踏上了去祁县的路程。
祁县离我们演武镇不太远,从我们那里上了汾平公路,到了平遥古城,走大运路,顶多四十公里左右就到了。那天我是坐公交车去的,到了平遥古城,又倒车去了祁县。
在祁县城找到了开塑料厂的老板,老板将我盛情接到家里,茶水招待,介绍了他们的产品,质量,价格等事项,其间,还给我介绍了祁县的一些人文历史,名胜古迹。随后又将我引到了他们的塑料生产车间,观看了他们的生产设备及塑料管挤出工艺。之后谈妥了规格,价钱,数量,便打道回府,准备次日前往拉取塑料管。

祁县古称“昭馀”

祁县古城始建于北魏孝义帝太和元年间(477——499) 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祁县以前也去过,那是20世纪1976年参观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时候,走马观花,印象不大。80年代开贸易货栈也去联系过玻璃制品。后来又去的时候已经是90年代了,那是为办理141汽车被扣事情。记得那次是骑一位朋友的摩托车去的,幸福125摩托车,半下午的时候去的,因为事情紧迫,一路上风驰电掣,不到一个小时就去了祁县,找关系,寻人打点,也没有心思欣赏祁县风貌。几次去榆次进货都是路过,对祁县也没有进一步的了解。
那次在塑料管老板家里听了他的简单介绍,后来又多方了解,才对于祁县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祁县属于晋中地区,为国家级历史名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就在祁县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祁县古称“昭馀”, 春秋时期祁地属晋,晋平公将祁地赐给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为姓,改姓为祁,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那位祁黄羊。战国时期属赵国,秦代属太原郡,西汉初置祁县。

姬奚以地为姓,改姓为祁
而祁县古城始建于北魏孝义帝太和元年间(477——499),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城虽然面积不大,但以其严谨的设计,周密的布局,精美绝伦的建筑工艺,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有关方面将祁县古城概括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个圪道,四十个大院,万余间古民居。”其间有与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渠家大院,也就是当地人们说的渠半城,还有何家大院,马家大院等多处明清大院,都在祁县古城。

祁县古城

祁县民居
祁县也是著名的晋商故里,是明清时期全国的票号金融中心,古城现存明清时期的几百家商号店铺旧址,向世人展现着当年茶,票,斗,典,布,杂等百业的繁荣兴旺。
而意在弘扬晋商文化,树立商可富民兴晋观念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晋商茶庄博物馆,晋商镖局博物馆,明清家具博物馆,全国最大的珠算博物馆也均坐落在祁县古城中。还有祁县东观镇闻名华夏的乔家大院(后面有详细介绍)。而且还有贾令镇称为“昭馀胜景”之一的“川陕角衡”必经之地造型别致的“镇河楼”(备注)。

贾令镇“镇河楼”
还有西六支乡河弯村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博物馆等,均是祁县先贤们给世人流传下来的瑰宝。
祁县不仅古城建筑历史悠久,精美绝伦。而且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三国演义中设计连环计的王司徒王允就是出生于东汉时期的祁县人,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是祁县人(也有说是清徐县人),东晋温峤,唐朝温大雅三兄弟,宋朝宰相王溥,著名诗人王维,王绩,温庭筠等等,还有近代渠本翘,乔致庸等等均是祁县人。
而祁县还是中国著名三大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之一的形意拳的发源地,形意拳创始人名戴隆邦,武术界将他尊称为形意拳鼻祖。
而脍炙人口的祁太秧歌也是祁县太谷的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小戏。它不仅流传于祁县太谷,而且在我们吕梁地区甚至于省内外也比较有名。它曲调优美动听,语言生动活泼,情节简单易懂。
流传于我们那里的《偷南瓜》,《卖高底》,《卖元宵》,《算粮》,《卖烧土》,《卖胭脂》,《当板箱》,《打冻漓》,《游铁道》,《看秧歌》等等秧歌剧,上了岁数特别是喜欢祁太秧歌的人说起来仍然是耳熟能详,头头是道,乐此不疲,有时候还会来上怎么两嗓子:丢得丢丢衣大丢,想吃南瓜没钱约!哼哼嗨!衣儿哟!......
还有那首晋中吕梁一带脍炙人口的祁太秧歌,《看秧歌》(因其在榆次 、平遥、介休、交城、文水、汾阳、太原等晋中地区广为流传,故又称“晋中秧歌”),更是看不完的秧歌,道不尽的情,真正是令人百看不厌,百听不厌:

网图 《看秧歌》
家住(儿)在太谷住沙(儿就)河,北光村(就)搭起了台台台台唱秧歌。
咱姐(就)妹走一(就)回, 一个个红花绿袄实在美。
眼看得(就)南山顶上, 天色变得阴沉沉沉黑。
叫一声(那)老天爷爷, 可别让那雪花花花飞。
云散(那个)天晴出太阳, 咱姐妹(就)欢欢喜喜出村庄。
穿过了河翻过了梁, 眼前是一片好风光。
耳听得(就)北光村里、 锣鼓敲得咚咚咚咚响。
直招得咱姐姐妹妹, 心慌脚乱赶路路路忙。
北光村的秧歌真红火, 看得咱姐姐妹妹乐呵呵,
顾不上坐顾不上喝, 不觉得累来不觉得饿,
只怨(那个)阳婆婆、 忙忙西山山山落,
直招得咱姐姐妹妹, 心慌意乱没奈奈奈何。
看不够的秧歌叙不尽的情, 咱姐妹一个个相跟转回程。
走一个村穿一个村, 一路上叽叽喳喳笑不停,
猛然间(就)风卷雪花, 朝着脸上扑扑扑吹,
直惊得(那)姐姐妹妹, 急忙往那村里里里飞。
往村里里里飞。

网图 《看秧歌》
每个人都有故乡情结,大多认为自己的故乡就是好的,其实,天涯处处有芳草,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特色,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美。祁县也和我国大多数地方一样,也有它独特,内在不一样的美。
对于祁县大体上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天,我便早早地带汽车来到祁县,与老板办理好塑料管的出库单据,随后到了厂里提货走人。
回来以后,将所采购塑料管交到村委会保管员处,并且开了入库单手续(当时保管员是王名吉),完满地完成了任务。
(备注)贾令镇镇河楼:
镇河楼俗名回门楼,位于山西省祁县城东北7.5公里的贾令镇。楼正好建在五里长街的南端,称为“昭馀胜景”。历史上“川陕通衢”的必经之地。古“昭馀胜景”之一。
镇河楼是为镇煞昌源河“河灾”而修建,故称“镇河楼”。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嘉靖、清乾隆年间屡有修葺。
镇河楼为两层四檐歇山顶阁楼式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通高15米。台基为砖石结构,中间拱券门洞通南北。 贾令镇原是晋国祁大夫贾辛的宅院,后是南北商旅不绝的驿站,是“川陕通衢”的必经之地 。楼正好建在五里长街的南端,称为“昭馀胜景”。 楼以巧妙的结构,别致的造型,播誉三晋而保存至今,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河楼为单体楼阁式建筑,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楼东西长15.5米,南北宽13.5米,面宽五间,共有四檐三层,高达15.5米。楼的第一层有砖砌拱门,门洞长8米,宽3米,南北贯通,古为行人车马的通道。
慈禧太后西逃长安的途中,经过这里,驻足观赏,赞不绝口。
楼的四周,有18根明柱以支撑上部的木构建筑,楼顶为歇山式建筑,琉璃装饰,翼角层层上翘,斗拱整齐排列,整体感觉古朴雄伟,细部构件又玲珑剔透。顶楼上悬有大匾额一块,上书“川陕通衢”,颇为醒目,楼内原有木雕、泥塑佛像金刚,今毁。

“川陕通衢”牌匾
镇河楼始建缘由令游人回味无穷。相传,古时昌源河水泛滥成灾,给祁县百姓带来灾难,为避灾免祸,在贾令镇这块风水宝地筑了这座楼。从此,河水驯服,祁县便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现今楼上的两块匾额寄托着百姓的这种愿望,楼正面匾书“川陕通衢”,背面匾书“昭余胜景”,也反映了古时百姓的信仰习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