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建设大水库的举动,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20 世纪初,苏联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工业化发展迫在眉睫,农业也急需提升产量以满足国内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920 年 12 月 21 日,苏联通过了国家电气化远景规划 ——“GOELRO” ,其中就包含了对水利设施建设的规划。
而伏尔加重建计划以及白海 - 波罗的海运河建设项目的启动,更是拉开了苏联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序幕。
苏联时期的大型水库不完全统计列表水库名称所在国家所属水系建成时间长度(公里)面积(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米)最大库容(亿立方米)结雅湖(结雅水库)俄罗斯阿穆尔河(黑龙江)左岸支流结雅河1964 - 1972 年-2400 以上近 30684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库俄罗斯叶尼塞河干流1955 年388200036.6733布拉茨克水库俄罗斯安加拉河(贝加尔湖出水河流)--5470-1694乌斯季伊利姆斯克水库俄罗斯安加拉河----593伊尔库茨克水库俄罗斯安加拉河----481布赫塔马尔水库哈萨克斯坦额尔齐斯河苏联时期---530卡普恰普水库哈萨克斯坦-苏联时期180185015.2281齐姆良斯克水库俄罗斯顿河--27008.8239卡霍夫卡水库乌克兰第聂伯河--21558.4182古比雪夫水库(萨马拉水库)俄罗斯伏尔加河中游-6506450-580雷宾斯克水库俄罗斯伏尔加河上游--45805.6254明盖恰乌尔水库阿塞拜疆-----160苏联境内的大水库星罗棋布 ,无论是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还是东欧平原,都能看到这些超级工程的身影。例如布拉茨克水库,它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多的人工湖,总库容高达 1694 亿立方米,水域面积 5470 平方公里,比我国的青海湖还要大出许多,库容量抵得上四个三峡水库。还有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库,长达 388 公里,1955 年因建水电站形成,面积 2000 平方公里,平均深 36.6 米,最大库容能达到 733 亿立方米 。这些数字,直观地展现了苏联大水库的震撼规模,也不禁让人好奇,在那个科技并不如今日发达的时代,苏联是如何完成这些堪称奇迹的水利工程的?
水库背后的故事:建设背景与目的
苏联全力推进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进程时,大规模建设大水库。工业化中新兴工业大量崛起,能源需求爆发式增长;农业方面,为提高粮食产量、保障供应,改善灌溉条件迫在眉睫,大水库建设正是关键举措。
能源上,水电站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水库与水电站结合能将水能转化为电能,像第聂伯河水电站就为扎波罗热钢铁联合企业供电,推动当地重工业发展。
农业灌溉上,苏联地域广、气候复杂,部分地区降水不均,干旱制约农业。大水库可储水并引入农田,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如中亚地区建设多个大型水库,布赫塔马尔水库利用斋桑泊拦截额尔齐斯河储水,促进当地灌溉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此外,大水库还有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能调节径流、削减洪峰,改善通航条件。
苏联时期建造的众多大水库,每一座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重要意义,它们共同构成了苏联水利工程的壮丽画卷 。
苏联大水库大盘点布拉茨克水库:世界蓄水量之王布拉茨克水库位于俄罗斯的叶尼塞河支流安加拉河上,其建成时间从 1954 年开工,历经 13 年,于 1967 年建成。它的规模令人惊叹,总库容达 1694 亿立方米,水域面积 5470 平方公里。在发电方面,布拉茨克水库配套的水电站装机容量达 450 万千瓦,强大的电力输出,为周边地区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航运上,沿安加拉河和奥卡河分别形成长 50 公里(最宽达 33 公里)和 370 公里的深水航段,促进了区域间的物资交流 。
结雅水库:远东地区的水利明珠结雅水库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阿穆尔河(黑龙江)左岸最大支流 —— 结雅河(精奇里江)上,建造时间是 1964 - 1972 年。它储满水时面积超过 2400 平方公里,和我国太湖面积相当,平均水深接近 30 米,最大储水量能达到 684 亿立方米。在防洪上,有效调节了结雅河的径流,减少了下游地区洪水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渔业发展上,广阔的水域和适宜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了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促进了当地渔业经济的发展 。
卡霍夫卡水库:第聂伯河下游的关键枢纽卡霍夫卡水库在乌克兰南部第聂伯河下游,因建卡霍夫卡水电站(117.12 万千瓦)而形成,1955 - 1958 年注水。它长 230 公里,最宽处 25 公里,面积 2155 平方公里,平均深 8.4 米,库容 182 亿立方米。在灌溉方面,其水供应到达许多重要渠道,用于灌溉沿岸地区的田地,覆盖了该地区三个州的范围,为乌克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障 。还为扎波罗热核电站提供冷却水,保障了核电站的正常运行 。
建造传奇:克服万难铸奇迹苏联大水库的建设过程,堪称一部充满挑战与奇迹的奋斗史诗 。在建设这些超级工程时,苏联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中地理和气候因素带来的挑战尤为严峻。
以布拉茨克水库为例,其所在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在这样的极寒天气下,施工设备的正常运转面临巨大考验,润滑油会凝固,金属部件会变脆,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故障。而且,工人在户外作业时,身体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工作效率大幅降低。为了应对低温,建设者们给设备安装了特殊的保暖装置,使用耐寒的润滑油和零部件 。同时,为工人配备了厚厚的防寒服、保暖鞋等装备,并设置了温暖的休息帐篷,让工人能够在工作间隙及时取暖,恢复体力。
在地形方面,许多水库选址在山区或峡谷地带,地形复杂,施工难度极大。例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库,其建设区域地形起伏大,岩石坚硬。为了平整场地,建设者们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爆破作业,但这又面临着山体滑坡、飞石等安全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程师们采用了先进的爆破技术,精确计算炸药的用量和爆破点,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加强了对施工现场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除了自然条件的挑战,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技术和物资短缺的问题。当时,苏联的工程技术水平虽然在一些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但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例如,在大坝的设计和建造上,为了确保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工程师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采用了新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 。在物资供应方面,由于工程规模巨大,对水泥、钢材、木材等物资的需求量极大,而当时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有限,物资供应时常出现紧张的情况。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投资,提高物资生产能力;合理调配物资,优先保障重点工程的需求;开展物资节约活动,提高物资利用率等。
在布拉茨克水电站建设中,工程师们创新地采用了混凝土浇筑的重力坝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承受巨大的水压,保证大坝的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还使用了大型的混凝土搅拌设备和运输车辆,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建设者们采用了分段施工的方法,将大坝分成多个部分,同时进行施工,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
在第聂伯河水电站的建设中,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湍急的水流,工程师们采用了围堰技术,先在河流中筑起围堰,将施工区域与河水隔开,然后进行基础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还利用了浮船式起重机等设备,解决了在水上吊运物资和设备的难题。
辉煌与争议:大水库的功与过苏联大水库的建成,极大推动了经济发展。工业上,水电站稳定供电助力工厂高效运转,像布拉茨克水电站满足大型企业用电,带动产业集聚。农业里,灌溉改善使农作物产量大增,中亚棉花产量攀升,成重要经济作物产区,还大量出口赚外汇。
但大水库建设也带来生态环境问题。改变河流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水生生物,如洄游鱼类种群数量减少;蓄水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像地面沉降、山体滑坡;还改变当地居民生活,一些居民因建设需搬迁,面临适应新环境、寻找新生计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