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反复不好,是被“食毒”所伤,记住一个“少”字,比吃药更管用!

“食毒”是什么意思呢?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食物摄入后无法被脾胃消化吸收,残渣堆积在胃肠道里,形成积食积热;
另一方面是指经过代谢后无法排出体外,最终在体内形成宿便。排便是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是维系生命的必要条件,而对于抽动症孩子而言这一基本需求变得有些奢侈。

抽动症,一定要注意,不能便秘,老是三四天都不排便,毒素排不出去,孩子就总爱反复。
举个例子:
患儿,男,7岁,频繁挤眼睛、吸鼻子、摇头,嗓子发异声。一年多了,并且时好时坏,反反复复的。
刻诊:抽动频繁,时时清嗓,喜欢油炸食品,不吃水果蔬菜,伴有情绪冲动、睡眠不安、口有异味、大便干结等症状。

面色红,舌苔黄腻,舌尖红。
辩证属于痰热内扰。
调理的重点就在于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组方:黄连、黄芩、栀子、胆南星、天竺黄、浙贝母、瓜蒌、石菖蒲、远志、钩藤、蝉蜕、僵蚕。

我对家长说,饮食的调整也极为重要,能做到一个“少”字,效果会比吃药还明显。
不客气的讲,这和饮食有关系,是脾胃不和造成的,这个病就是吃出来的,就是挑食的恶果。孩子挑食,嘴馋,青菜少,杂粮少,肉吃太多,高热量食物吃太多,上火了。
家长直言确实很难纠正饮食,孩子奶奶太溺爱,从小就给他吃好吃的,只要孩子要,奶奶就无原则满足他。

我说想让孩子快点好,少喝点中药,回去必须纠正饮食习惯。
这些食物超出了孩子脾胃容纳范围,运化不了形成积食,积食引起了内热。这个内热首先就是胃热,胃里容纳不下就窜到了肝经,又引起肝热,肝火旺盛,热极生风。
内风挟痰上扰清窍,引发了抽动症。

所以我们调理的重点,一方面要用中药帮他清热化痰、息风止痉;
方中黄连、黄芩、栀子清热泻火,以清三焦之热;胆南星、天竺黄、浙贝母、瓜蒌清热化痰,使痰热之邪得以消散;
石菖蒲、远志开窍化痰,宁心安神;钩藤、蝉蜕、僵蚕平肝息风止痉,缓解抽动症状。

另一方面就是饮食上不能再贪嘴,少吃肉类,少吃油腻、甜食,不喝碳酸饮料,清淡有营养为主,增加蔬菜比例。
家长积极努力配合,两个月后,患儿抽动明显减轻,幅度和频率都小了很多,大便也恢复了正常。
继续调理一段时间,抽动完全消失了,情绪也恢复了稳定。

通过这个案例呢,我想奉劝家长,不要两只眼总关注着孩子的一张嘴,总是要考虑给孩子吃什么。
其实吃来吃去,吃出来的都是麻烦,孩子的身体当中根本需要不了这么大的量,饮食记住一个“少”字,清淡为主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