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知道突厥是什么。突厥是一种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分别活动在中国的北方和西方。他们有强大的骑兵,经常侵扰唐朝的边境,给唐朝带来了很多麻烦。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曾经多次打败突厥,并且收服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颉利可汗是突厥的首领,他被李世民俘虏后,就成了李世民的儿子,也就是说,他成了唐朝的臣子。
但是,颉利可汗并没有忠诚于唐朝,他在李世民死后就反叛了。他联合了西突厥和其他一些敌对的国家,想要挑战唐朝的权威。
这时候,唐高宗李治已经继承了皇位,他决定派出大军去讨伐突厥,维护唐朝的尊严。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故事的背景。接下来,我们要看看主角们都是谁。
程咬金是唐朝的名将,他原来是隋朝的将领,后来投靠了李渊和李世民。他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和建立唐朝的战争,功勋卓著。他以勇猛闻名,喜欢用一把大斧作为武器。他被封为鲁国公,也就是说,他是唐朝的公爵。
苏定方也是唐朝的名将,他原来是隋朝末年的义军首领,后来也归顺了李渊和李世民。他参与了征讨东突厥、西域、辽东等地的战争,也有很多功劳。他以智勇双全著称,善于用计谋和骑兵作战。他被封为邢国公,也就是说,他也是唐朝的公爵。
这两位都是唐朝的顶级将领,但是他们之间却有很大的不同。程咬金虽然勇敢善战,但是有些鲁莽冒失,不擅长谋略;苏定方虽然聪明果断,但是有些谨慎保守,不愿意冒险。
这样的性格差异,在他们出征突厥时就体现出来了。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下令出兵10万讨伐西突厥,并任命程咬金为元帅(也就是总指挥),苏定方为先锋(也就是前锋)。这次出征分为三路:北路由苏定方率领;中路由程咬金率领;南路由阿史那步真率领(阿史那步真是东突厥的首领,被李世民收服后成为唐朝的臣子)。
三路军队浩浩荡荡地向西进发,在途中遇到了西突厥的抵抗。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关键的战役:曳咥河之战(曳咥河在今天新疆境内)。
这场战役中,苏定方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率领500骑兵偷袭了西突厥大营,并直捣黄龙——也就是攻击了西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沙钵罗可汗)所在的牙帐(也就是帐篷)。
阿史那贺鲁见势不妙,只好逃跑。而此时正面交锋中的程咬金等人也趁机反攻,并大败西突厥军队。这场战役中,苏定方斩杀敌军1500多人,并缴获2000匹马匹和无数甲胄武器。
这样一来,西突厥已经元气大伤,并且失去了主力部队和首都城市。按理说应该趁胜追击,在最短时间内消灭西突厥,并活捉阿史那贺鲁。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苏定方所想的那样发展。
原来,在程咬金手下还有一个副将叫王文度(监军),他曾说:“虽然已经把敌寇赶走,但鉴于我方损不如就地休整,并且把辎重(也就是粮草物资)安置在中间,并且让士兵马匹都披上铠甲(也就是盔甲),以防敌人反扑。”
其实这样做非常不合理:一方面会耽误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会增加士兵马匹的负担和消耗粮草物资;还有一方面会影响士气和斗志。
苏定方看出了王文度的用心,苏定方说:“如果我们不追击敌人,那么他们就会有时间恢复元气,甚至可能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到时候我们就会陷入更大的困境。我们应该趁着敌人还没有准备好,一举歼灭他们,这才是最好的策略。”
苏定方的话很有道理,但是程咬金却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而是相信了王文度的话。王文度还假冒高宗的旨意,责怪程咬金不听命令,让王文度代替他指挥军队。
于是,唐军就停下了追击,按照王文度的安排,每天都披着铠甲站在原地,等待敌人的进攻。但是西突厥并没有反攻,而是趁机逃跑。唐军士兵和马匹都非常疲惫和饥饿,很多都因此死去。唐军也失去了战斗的意志和信心。
这样拖了一年多,高宗终于发现了王文度的诡计,下令程咬金班师回朝,并且惩罚了王文度和程咬金。只有苏定方因为表现出色而被提升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也就是北路军总指挥)。
高宗又派出了新的一批将领和士兵,继续讨伐西突厥,并任命苏定方为总指挥。这一次,苏定方没有让高宗失望,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消灭了西突厥,并活捉了阿史那贺鲁。
而从此,程咬金再未有过突出战绩,最终含恨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