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谣言!日常少做这几件事,或能减少患糖尿病的概率,尽早了解

心灵瑜伽疗说 2025-01-13 00:01:08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很多人都听说过糖尿病这个词,或多或少对它有一些了解,但大家可能都会有一个疑问,糖尿病真的是天生的吗?

在我多年从医的经验中,我常常遇到一些糖尿病患者,他们往往对糖尿病的成因和预防存在不少困惑。

许多人知道糖尿病和不良饮食、缺乏运动有关系,但却不清楚到底是哪些具体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他们的患病风险。

其实,糖尿病并不是个远离我们的“传说”,它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逐渐形成的病症,许多我们不经意的生活习惯,最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推向糖尿病的深渊。

我曾经遇到的许多患者一样,他们回想起来,糖尿病并不是突然就来的。

糖尿病患者中,很多人年轻时就过度饮食高糖高脂食物,生活又没有规律,久而久之,身体的代谢能力就会出现问题,糖尿病就悄悄找上了他们。

记得有一位患者,回忆说他年轻时特别喜欢喝含糖饮料,尤其是夏天,每天都要喝几瓶甜得发腻的饮料,而平时运动又不怎么重视,这样持续了很多年,直到他出现了尿频、口渴等症状才引起注意,结果诊断为2型糖尿病。

因此,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如果能够注意改变,不仅能帮助我们延缓糖尿病的到来,甚至能让我们有效地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少喝高糖饮品

很多人都习惯在炎热的夏季喝上一瓶冰镇的碳酸饮料或者果汁,觉得这样能解渴又能享受片刻的清凉。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甜蜜的饮品,可能就是你未来糖尿病的温床?我在医院工作多年,接诊了不少患者,很多人的糖尿病,都是从每天一瓶糖饮开始的。

曾经有一位年轻人,他是一名白领,工作繁忙,常常加班,几乎每天都会喝两到三瓶含糖饮料,习惯性的冰镇饮料让他觉得神清气爽,直到体检时发现血糖值已经高得吓人。

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高糖饮品的忠实粉丝,尤其是碳酸饮料,每瓶饮料中大概含有40克左右的糖分,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分,胰岛就会过度工作,最终可能会导致胰岛功能衰竭,糖尿病就悄然来临了。

你也许觉得自己喝的是“无糖”饮料,或者果汁,没有那么甜,问题会小一点。

但事实上,很多“无糖”饮料其实含有代糖,虽然它不直接引起体重增加,但代糖的甜味依然会激活身体的胰岛素反应,这种过度的刺激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也就是糖尿病的前兆。

所以,糖尿病的风险不仅仅来自于你能品尝到的甜味,更多的是你“看不见”的代糖作用。

长期高糖饮品的消费,会大大提高患病的风险,其实,饮品中的高糖不仅会让你瞬间增加热量,积累脂肪,更会逐步改变体内的代谢机制,诱发胰岛素耐受性问题。

控制体重

之前有一位常常过度减肥的患者来说,虽然她年轻,身材瘦弱,却总是在为了减肥而采取极端节食的方法,长时间不吃正餐,导致她的身体能量过度消耗,甚至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

过度节食让她身体的代谢机制彻底紊乱,虽然表面上看不出问题,实际上她的胰岛已经开始出现“疲劳”的迹象,血糖波动较大,逐步发展为糖尿病前期,后来告诉她,长期如此,最终糖尿病几乎不可避免。

肥胖,特别是腹部脂肪的堆积,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对于一个不太肥胖的人来说,脂肪的分布和体脂率才是关键,内脏脂肪的积累远比皮下脂肪更危险。

而且,体重控制不仅仅是为了减轻负担,更多的是为了保持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得胰岛功能不至于过早衰竭。

很多人认为控制体重就是要靠节食,但节食过度反而会打乱身体的正常代谢,导致体内的一些生理机能发生紊乱,产生糖尿病的隐性风险。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通过平衡的方式控制体重,尤其是腹部的脂肪,避免胰岛素抗性上升。

少长期坐着不动

每天长时间坐着,身体活动量几乎为零,常常导致肥胖、血糖升高,糖尿病的风险自然也随之增加。

我曾治疗过一位银行职员,他每天几乎都要坐在办公桌前12个小时,工作繁忙,几乎没有时间起身走动,最初,他只是偶尔感到有些困倦,觉得这是加班的缘故。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出现了头昏眼花、口渴等症状,经过一系列检查,发现他的血糖已经处于高风险区,这时他才意识到,久坐给自己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健康隐患。

长时间坐着不动,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人体一旦处于久坐状态,肌肉活动减少,血液循环变慢,脂肪代谢也受到抑制,胰岛素的效果会变差。

对于很多坐办公室的白领来说,久坐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但你知道吗,哪怕每小时起身走动5到10分钟,都能大大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你不必为了锻炼特意去健身房,可以通过改变坐姿,定时站起来走动,来给身体减轻压力,改善代谢。

如果你习惯于开会时坐着不动,不妨让自己每20分钟站起来活动几分钟;如果工作环境允许,试着用站立办公,增加身体活动量。

所以,糖尿病并非注定的“遗传病”,它更多的是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减少糖尿病的风险,不仅仅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更是每个人都能通过一些简单改变达到的健康生活状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胡瑞萍.基于PPARγ对糖转运及代谢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小鼠胰腺癌模型的作用机制,中国药理学通报,2024-06-21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