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为何不能封侯?真的是汉武帝薄情吗?其实他原本有三次封侯的机会

历史追寻着毛Sir 2024-01-01 17:50:20

李广,这位大汉王朝的传奇将领,一生征战沙场,却两次因按律当斩而险些丧命,更有三次封侯的机会摆在他的面前,却一一错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飞将军李广,为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汉疆场上,屡屡错失封侯的机会。

自古以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便被人们用来形容李广的命运多舛。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李广的一生,却发现他并非人们口中的可怜之人,他的英勇与忠诚,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而他之所以未能封侯,并非汉武帝薄情,也非他个人的失误,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看汉朝的军功制度。这个制度可以说是相当公平的,武将只要在打胜仗的时候斩首过千,就可以封侯。斩首越多,食邑就越多,甚至上不封顶。大将军、大司马卫青食邑一万五千七百户(其中分给儿子四千九百户),骠骑将军、大司马霍去病食邑一万五千一百户。这是因为他们不但能打胜仗,而且斩获极多: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收河南地,置朔方郡;骠骑将军去病,凡六出击匈奴,斩捕首虏十一万余级,开河西酒泉之地。

与这些名将相比,李广虽然威震北疆,但却很少有能够斩将搴旗、开疆拓土的辉煌战绩。甚至还有两次犯罪被斩,如果不是他家里世代为将有些积蓄,他必然会遭受一次砍头的惩罚。而这一刀,很可能会落在他的头上,而不是其他部位。那么,李广为什么会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呢?

李广的两次犯罪当斩,都是因为他在战场上失利,全军覆没,甚至还有一次是因为他泄私愤斩杀无罪之霸陵尉。这些失误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但这也反映出他在战场上的应变能力与决断力还有待提高。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李广在战场上之所以屡屡失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没有合适的向导。这反映出他为人处世的疏漏,但在战争年代,军需物资的供应无疑会对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产生直接影响。

除了斩将搴旗开疆拓土,卫青霍去病还比较能抢。卫青缴获牛马羊数以千百万计,霍去病更是连人家的祭天金人都抢回来了。与这些抢到盆满钵满的名将相比,李广虽然也打过不少胜仗,但斩首数量却并不多。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李广错过的三次封侯机会。首先是在汉武帝即位之前,李广就有一战成名的大好时机。那时候他绝对是凑够了首级数量,但是他除了斩获七国叛军的头颅之外,还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情:“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这就是那个著名的“私受梁孝王将军印”事件。这件事让李广功过相抵,原本到手的侯爵就这么飞了。

到了元朔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23年,李广又一次被委以重任,担任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出定襄攻击匈奴。这次出征,其他将领多有斩获,以军功被封侯。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李广的军队竟然没有立下任何战功。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元朔六年的战役,汉军是打赢了,李广也参加了战斗,为什么别人都封侯了,他偏偏颗粒无收呢?

至于第三次封侯机会出现在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也是李广与匈奴的最后一战。然而,李广却因为迷路而贻误了战机,错过了封侯的机会。

在这三次封侯机会中,李广全都错过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汉武帝的薄情寡义。事实上,他的堂弟李蔡也封了侯,就连李广的儿子李敢也得到了封侯的荣誉(关内侯,食邑二百户)。由此可见,李广错过的并不是汉武帝一个人的恩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李广错失了三次封侯的机会呢?从上述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首先,李广自身的军事才能确实存在一些短板。尽管他勇猛善战,但在战略眼光和决断力方面却显得不足。此外,李广的性格过于耿直和冲动,常常因为冲动而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这也让他错失了不少重要的战机。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从历史背景来看,汉朝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战争形势也是影响李广封侯的重要因素。在汉朝初期,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国家安全,汉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军功制度和奖惩机制。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例如,由于军中腐败和官僚主义等问题的影响,一些真正有才能和战功的人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此外,匈奴作为当时的一大外部威胁,也对汉朝的军事行动和封赏机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与匈奴的长期对抗中,汉朝需要将领们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斗经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李广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战场表现机会。这也让他错失了封侯的最佳时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