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高考”来袭,河南、广东卷出了新高度

智谷趋势 2024-06-03 23:38:21

◎作者 | 竹芒

再过3天,全中国的1342万考生将走进考场,迎接一场或许是“史上最难”的高考。

你可能不知道,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是中国高考人数首次突破1300万大关。光是复读生,就占了413万左右。

而他们竞争的本科招生名额,大约只有450万个。

33%的本科录取率,还不是最难的。

更难的是,高考命题重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更加重视批判性思维。

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7个省,还将首次面临“3+1+2”的新高考模式,不分文理,一决高下。

作为东方“卷王”之国,中国的高考注重公平,以选拔人才为核心目标,历来被视为阶层流动的关键一环。

今年,能在千军万马之中杀出重围的考生,绝对不一般。

茫茫考生中,河南、四川、广东的考生,依然是最难的三支队伍。

这是因为,三省考生的录取率,在全国而言向来是“地狱”难度。

去年,河南的“一本”录取率倒数全国第二、“985”录取率以0.9%垫底全国,四川的本科录取率同样垫底全国,广东也在倒数行列。

而今年,这三个难兄难弟人口大省再次“共苦”:

河南迎来136万考生,比去年还多了5万,再一次刷新历史!

四川也新增1.63万,

广东新增了3万。

如此来看,今年报考人数更多,录取率恐怕要更低了。

而更让人咂舌的是,今年还没开考,“史上最难高考”对于全国来说,都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一是“难”在人数,竞争者再创历史新高。

根据央视网信息,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

1342万人是什么概念?

2023年,西安、郑州、杭州、苏州等GDP万亿城市的常住人口都没有这个数!

也就是说,去年全西安人都一起参加高考,竞争程度都没有这个激烈。

这已经是继2016年后,连续第8年高考报考人数持续增长,且涨幅有震荡上升的趋势。

比如2016至2020年的人数涨幅为0%、3.7%、5.7%、3.9%、0.6%。

而2021至今,涨幅分别达到10.7%、8.2%、3.9%。

(近年高考报名人数,单位万人)

更为可怕的是,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这种报考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可能还会持续10年!

虽然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只有902万人,连续7连降。但是当下人口变化趋势,远无法作用当下。

看今日的考生数量,还要回到18年前。

2006年,中国出生人口数为1584万人。

虽然这一年出生人口数实际是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从我国近年高考人数屡创新高的表现来看,已经说明得益于我国的义务教育推广,接受教育的适龄学生,在不断壮大。

而从时间长度来看,2006年实际是此后十年里,出生人口数最少的一年。

从2006至2016年的生育高峰,我国出生人口数波段式攀升至1594、1608、1615、1588、1604、1635、1640、1687、1655、1883万人。

也就是说,作为“史上参考人数最多”的2024年,未来十年,这一纪录极有可能年年被打破。

如果按照竞争人数来评星级,2024年不过录得三颗星。

图源网络

2034、2035的高考生们,才是正儿八经的“五星级”难度。

这些出生于2015、2016年、还在小学阶段的祖国花朵们,大抵还意识不到,10年后的他们,将面临真正意义上的“最难高考”。

但是2016年后出生的家长也先别急着偷着乐,2017、2018年的出生人口数虽有下降,但也维持较高水平。

未来要回到今日的水平,都需要12年,也就是到2036年。

二是“难”在试题。

一方面,今年,有7个省份的考生,将首次迎来“3+1+2”的新高考模式!

2021年,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7地陆续发布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宣布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进入“3+1+2”的新高考模式。

所谓的“3+1+2”,即语文、数学、英语“3”大主科不变;“1”是指在物理和历史中选择一门作为选考科目;“2”是指在生物、化学、地理、政治中选择两门作为选考科目,光是组合方式,就足足有:

12种

也就是从今年开始,这7个地区的考生高考,正式不分文理,面临新试题。

没有了前辈的经验总结,对于第一次直面新高考的7地考生而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到明年,河南、陕西、山西、四川、云南、宁夏、青海、内蒙古8省份的考生也都将迎来首次新高考。

彼时,这场始于2014年9月的新高考改革,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除西藏和新疆外,全国其余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五个批次都将逐步进入新高考,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

另一方面,试题本身变“难”了。

每到高考结束,“这题型根本没见过!” “今年高考最难!”的声音,便层出不穷。

2022年,新高考I卷数学高考题流出后,一位自称是中科大三级数学教授耗时90分钟答题,最后也只拿了118分。

你没看错,国内顶级高校数学教授,离150的满分还差了32分。

让教授都开始自我反思:考得不理想,也是由于长期与基础数学脱钩有关。

那一年,同样发出挑战的还有靠数学竞赛一等奖保送复旦大学的一名成都高中老师。根据中国网报道,最后该老师答题2小时,也只得135分。

这并非“幸存者偏差”。

在新高考改革标志性文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便早已明确说道:

改革的方向是“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说,不管你高中老师怎么培养学生,命题人最主要考虑的是:得按高校需求来选拔人才。

而高考的命题,又主要来自大学教授或是由其把关。

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考量。

由《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编撰的2024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4)》更加清晰地表明了这一倾向:

高考命题重点考查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五大关键能力,加大对思维品质尤其是思维可视化、过程化及规范化的考查力度,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

这都要求考生的思路要更灵活、更敢质疑、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这届考生,必须直面新的时代要求了。

这次报考人数创新高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复读人数也维持高位。

根据大众日报,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中大约有413万的复读生,将近报考人数的1/3。

虽然教育部门还正式未公布这一数据,但是近年来,复读生的比例确实在逐渐走高。

还记得唐尚珺吗?这个曾被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广西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的广西农村小伙,历经15次高考,如今仍是“高三”。

他的微博个人简介写道:“为上清华复读13年考生 唐尚珺”。

今年,他将迎来人生的第16次高考。决定参加2024年高考后,他在微博写下:“不是每个球都会进,也不是每个愿望都这么容易实现。”

这样的高考“钉子户”,毕竟是个例,但是复读生,却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根据图解教育,本科高校大学生中17.5%的学生复读过。其数据推理来自于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其中显示2011-2018年本科大学里第一代大学生一直保持在70%以上,参加多次高考即复读的达到19.91%,非第一代大学生为11.76%。

而根据历年高考报名人数和高中毕业人数的差额,也会发现非应届高考生的比例,正在逐年走高。其中主体,便是高考复读生。

2019年,非应届高考生数量为241.75万人,而后逐年攀升至284.47、297.77、368.9、414.56万人。

如此来看,今年网传的413万复读生,并没有很夸张,甚至还有些保守了。

自2019年以来,非应届高考生数量增速分别为17.75、4.6%、23.9%、12.4%,基本都高于同期的高考人数整体增速。

越来越多经历一次甚至多次高考的复读生,将和新考生,站在同一起点、同步竞争了。

图源:图解教育

如此来看,在国家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高考复读生却逐年走高,中国家长,对于传统的教育晋升体系,仍有很强的执念。

这其中,复读“执念”最深的并非传统印象里的“山河四省”,“考公大省”山东甚至不能排进前五。

根据网易数读,2021年复读生中,江西、安徽、四川、广西、陕西五省,复读率都超过了10%,河南排名第六。

而将时段拉长,会发现江西、安徽、河南三地,复读率长期盘踞高位。

图源:网易数读

从这个层面来说,江西、安徽、河南三地的考生,大概才是心理压力最大的那一个。

对他们来说,在高考人数未来十年维持高位的情形下,停止“内卷”,也至少是十年后的事了。

结语

从某种意义来说,上大学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2023年,上海、北京两地的录取率更是直逼80%。

但是细看传统意义上的“一本”录取率、“985”录取率、“211”录取率,会发现上“好大学”的几率,越来越小了。

有数DataVision显示,从2014年至2022年,“985”录取率从1.73%下降至1.38%。

更意外的是,整个比例,实际上是被北京、上海、天津三地高比例拉上去的。

如2023年,三地“985%录取率分别为7.1%、5.3%、6.9%,而全国多地维持在1.2%至2.5%之间。

最“难”的河南,2023年“985”录取率只有0.9%,全国垫底。

难怪网友们对“山河大学”的呼声如此之高。

不过,家长们也不用如此焦虑,毕竟“唯学历论”的时代正在过去,几个明显的信号:

第一,国家急了,拼命发展职业本科,让蓝领“镀金”,加大人才吸引力。

当下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蓝领荒”,蓝领收入正逐级攀升,十年迎来涨幅225%,远超同期白领的30%。

第二,这两年,为了有一技傍身,本科生“回炉”读职校成为潮流。

这种不受传统观念束缚,选择更实用路径的求学,也算是大学生另辟蹊径的一种求职新方式。

第三,全球化时代,教育和人才也可以“外循环”,留学需求出现低龄化趋势。

新东方数据显示,高中阶段留学人群(18-21岁)近四年来首现反弹,反弹幅度高达50%。越来越多家长把目光放诸全球,让孩子体验多样化的教育。

通往罗马的路,从来不止一条。

放下执念,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通道。

0 阅读:34

智谷趋势

简介:决策者的首席财富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