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都系冻品啦、预制菜啦果D嘢,依家谂住食D好嘢,一定系要揸车去佛山同埋番禺啦。
广州的朋友在谈到现在的餐饮变化时,这样吐槽道。
作为一名离开广州几年的我,听到这样的变化,心中不免有些困惑。
广州餐饮到底发生了什么?
现在还能品尝到正宗的粤菜吗?
广州餐饮的变化:连锁餐厅预制菜当道以前,我们常常聚在广州的老牌餐厅,特别是一些连锁店。
无论是肠粉、煲仔饭,还是其他粤菜,都有着地道的味道和亲切的服务。
然而如今,这样的日子似乎成为了一种奢望。
朋友告诉我,如今在广州的连锁餐饮店中,使用预制菜的比例已经超过了80%。
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食材的新鲜度,也影响了味道。
记得以前,每次去餐厅吃饭,无论是豆腐还是青菜,都能尝出食材的原汁原味。
但现在,很多时候,菜的味道总是与盒马买的预制菜没什么两样。
朋友无奈的笑道:“这些钱,自己做还不如去餐厅吃头趟,不是傻吗?
我还记得,在2016年到2018年那段时间,经常带深圳的同事到广州出差开会。
会议刚结束,一群人在建设六马路附近的银记肠粉店,狼吞虎咽,那种满足和幸福,至今难忘。
我们打趣道:“不就是一碟肠粉、一碗煲仔饭,至于这么着急吗?
看着同事们陶醉的表情,我没有告诉她们,那些饭菜在烹饪时会放猪油增香。
也许,这些独特的技术细节就是广州餐饮的魅力所在。
科技的进步和商业的介入,让这种魅力逐渐消失。
早在2022年,央视财经就报道,广州的连锁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已经相当普遍。
现在很多餐厅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纷纷投向预制菜的怀抱。
为了快速出餐,厨师和外卖小哥都更愿意使用速冻、预制的食材。
预制菜的时代:科技与资本的力量预制菜的繁荣背后,是科技和资本的推动。
广州是个节奏快、压力大的城市,很多人宁愿选择省时省力的餐饮方式。
再加上资本的逐利性,他们看到餐饮市场规模巨大,每年高达几千亿的市场需求,岂能放弃这样一块蛋糕?
在广州,食物消费占据了人们日常支出的大头。
就算你生活简朴,一个月花在吃上的钱也少不了1500元。
这么多的消费者,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而预制菜正是满足这个需求的重要工具。
资本如鳄鱼般牢牢咬住这块市场,不会轻易松口。
广州人的无奈与美食的流失这一切,让很多广州人感到无奈。
记得2013年,我离开广州前往深圳工作。
那时,广州的菜市场还可以买到活鸡。
每天晚饭,路过菜市场买只活鸡,现场宰杀,那种新鲜和美味,有着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2022年重返广州,发现菜市场已经没有活鸡,一排排冰鲜鸡整齐地躺在案板上。
每当我问起:“有活鸡吗?
摊主总是无奈的笑道:“统一配送的,就这些了。
这让我意识到,广州变了,难以找回曾经的那份质朴和新鲜。
这几年,预制菜的野蛮生长,正在改变广州餐饮的生态。
这种变化,无论科技再如何进步,广州人舌尖上的无奈却真实存在。
好吃的粤菜在佛山和番禺为了弥补对美食的渴望,有些广州人选择开车去佛山和番禺。
在那儿,仍然能品尝到纯正的粤菜。
记得有次去南海影视城附近考察拍摄场地,返程时朋友提议去黄岐吃饭。
虽然我建议回广州吃更方便,但朋友执意:“这里随便一间餐馆,都好过广州啦。
鸡有鸡味,鸭有鸭味!
于是,为了美食,另一个朋友坐了1小时的地铁穿越整个广州城,来到了佛山黄岐。
如约见面,三个人相视一笑,静静地品尝着这久违的美味。
这个过程也是广州人的一种倔强,一种对美食的坚持。
结尾:食品科技与传统美食的平衡传统美食的丢失,让我们不禁思考:科技进步和资本逐利下,如何在便利性和质量间找到平衡点?
广州,这个美食之都,是否能在预制菜横行的时代,保留住粤菜的精髓,让它不仅只存在于记忆中,而是能实实在在地回到餐桌上?
或许在这个方便快捷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食材的质量和烹饪的原始技艺,走出一条既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不失传统美味的道路。
这不仅是对美食的敬畏,也是对生活品质的坚持。
广州餐饮的未来,会是科技与传统的融合之地吗?
这是每一个热爱美食的广州人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