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去山里采痔疮草,竟看到小鱼从石缝冒出来,网友:搞成景点!

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2025-01-16 10:27:03

信息来源于@朢朢,Western Kentucky University,ScienceABC,环球网。

小鱼从石缝冒出来?

2024年12月18日,IP地址为福建的博主@朢朢发布了一则短视频,按他自己所说是自己去山里采痔疮草的时候,意外在一条小溪看到的场景。配文是:“今天去山里采痔疮草路上看到一条小溪,这鱼怎么从石缝里面出来的?”

视频对焦的是一处水域的边缘,背景是人工堆砌的石头墙,只见有条小鱼非常丝滑的从最靠近水面的石缝中溜了出来,很快就消失在水中。很快另一条鱼也尝试往外钻,但它就没这么顺利了,它是背朝外的扭出来的,不过可能不是因为技术不佳,而是因为体型较大。

画面安静了几秒后,又有一条鱼故技重施冒了出来。

我们忽略“痔疮草”这个事情,因为这个博主的所有视频都是所谓的采“痔疮草”途中的见闻,大概率就是要卖这个“痔疮草”了。咱们就看这个石缝中冒鱼这个事情的本身,只取截取相关的评论。

幽默的网友马上就开始编段子了,似乎大家都不觉得这种情况值得大惊小怪。

甚至有网友颇具商业头脑,表示这里可以称为“鱼泉”,然后把这里给开发起来,收门票还可以卖鱼。

虽然肯定没这么简单,但确实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过,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16年前李大爷在家挖出鱼泉,靠卖鱼年入30万!如今情况怎么样了?》中就很详细的说过了。简而言之就是重庆市巫溪县的李大爷发现自家地下联通了水系,这里的水域生活着很多鱼,于是以此作为卖点,搞景点卖鱼,然后致富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复制文章标题去我主页搜索看。

从评论获取知识点

这个鱼的身份很快就被识别出来了,有网友表示这是溪石斑鱼,它们的习性就是会躲在石缝中,安徽的一位网友表示他们那边的人就会特意徒手去石缝里摸溪石斑鱼。另外,有网友表示溪石斑鱼的鱼籽是有毒的。

溪石斑的中文正式学名是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它是鲤科光唇鱼属的鱼类,起民间俗称还有石斑鱼、高鱼、石矾鱼、罗丝鱼等等,是市场需求潜力大的经济鱼类,在我国民间非常受欢迎。

溪石斑主要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等地,它们最喜欢的栖息地就是石砾底质、水清流急之河溪中。主食则是刮食附生于溪流岩石上的藻类为生,兼食某些昆虫及水栖幼虫。从栖息环境跟食性就知道,它们确实是会钻到石缝中活动的鱼类,因此博主的见闻确实没啥大不了的,难怪网友们都不觉得稀奇。

溪石斑的鱼卵确实有毒,而且还因此上了很多大媒体,这些媒体都警告老百姓们最好别吃溪石斑的鱼卵。误食它们的鱼卵会引起腹泻、腹痛、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猫、狗、鸡等动物直接食鱼卵甚至可能会引起死亡。一般认为食用卵量达5-30克可能发生中毒,成人一次摄食有毒鱼卵100-200克,很快出现中毒症状。

而且这种鱼卵毒素耐热,需长时间加热才能将毒素破坏,因此建议还是别吃为妙。可能你曾吃过,但是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保不齐下一次就出事了。不是要咒人,实在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有个网友的评论很有趣,他说他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山上小溪流有鱼,明明就没人放鱼苗。他的意思应该是指那些偏远位置荒废后天形成的空池塘,为什么过段时间就会有鱼出现。

这个事情我也写过,标题是《偏远位置荒废的空池塘,明明没有人为干预,为什么会出现鱼群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查看。

概况的说就是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是鱼本来就在那边,只是人类不知道。看似空旷的新池塘的水可能是来自于现有的水系统,鱼就会自然地进入。或者的新池塘曾经就是池塘,只是遭受干旱。当地的鱼类将鱼卵隐藏在深层还湿润的土壤中,等到条件合适,鱼卵就孵化,慢慢“新池塘”就有了生机。

第二种是鱼自己过来的。地下水系错综复杂,有可能就会连接到新池塘,这种情况下,鱼就会自己过来。另外还有像是攀鲈和肺鱼之类的强悍物种,它们可以在陆地短时间短距离移动。比如攀鲈就能在陆地活动30分钟,行走100多米的距离。

第三种是鱼被其他物种带过来。很简单,就是鱼卵附着在水鸟或者其他物种的毛发或脚上。当它们来到新池塘喝水,鱼卵就进入了。经常上热搜的桃花水母就是这么进入各自水域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