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1914字,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前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
楼兰,在当今世人心目中,是一个神秘的古城,承载着楼兰美女的传说,以及异域风情的魅力。然而,在古代文人笔下,楼兰却成为了人人谴责的对象。
据考证,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历代文人的诗词中提及“楼兰”的作品高达84首。而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将楼兰描绘为“破楼兰”或“斩楼兰”。
这不禁就让人产生了一个疑问:究竟是什么让楼兰成为中原人如此厌恶的对象?他与中原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纠葛和仇恨?今天老达子就来带大家探究一下~
楼兰:夹在汉朝和匈奴间的墙头草“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史记》
楼兰这个名字,最初出现在《史记》中: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在与汉文帝刘恒的通信中提及楼兰,当时的楼兰归属于匈奴。
然而,它真正走进人们视野的时候是公元前138年,当时汉武帝的使者穿过玉门关,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楼兰,作为离汉朝最近的国家,开始与中原展开了密切的联系。
楼兰人在约公元前3世纪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把首都设在了楼兰城。起初,他们受到月氏(zhī)的统治,但在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击败了月氏,楼兰便成了匈奴的附庸国。尽管地理位置偏远,国土面积不大,但楼兰却以其出色的管理能力迅速发展成为西域一颗耀眼的明珠。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楼兰的人口超过14000人,士兵近3000人,实力和影响力不可小觑。
然而,楼兰与汉朝刚开始接触时,关系并不友好。在西汉初期,匈奴的实力很雄厚,对汉朝不屑一顾,甚至在白登之战中让刘邦颜面尽失,使得汉朝不得不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频繁地向匈奴进贡美女。
匈奴与汉朝的这些过往,楼兰作为匈奴的附属国自然了如指掌。所以,当汉武帝准备打通西域,并派遣使者游说西域诸国时,楼兰屡次为匈奴充当耳目,袭击汉朝使者,成为了汉朝外交政策的绊脚石。
然而,他们估计做梦也没想到,他们眼中的汉武大帝并不像之前的西汉皇帝一样忌惮于匈奴。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一怒之下派兵征讨楼兰,直接俘虏了楼兰的国王,楼兰这才被迫向汉朝称臣。但这一举动激怒了匈奴,他们也开始对楼兰发动攻击。楼兰陷入两难境地,只能同时向匈奴和汉朝表示顺从。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当楼兰的国王去世后,匈奴抢先将楼兰的王位继承人安归送回楼兰即位。安归一直仰仗身后的匈奴支持,继续袭击汉朝使者。然而,汉朝大将霍光立马就派了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并立其弟尉屠耆为新王,还将楼兰改名为鄯善,并迁都至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
从此,楼兰彻底顺从于汉朝,甚至配合汉朝在其领土上进行屯田,并在玉门关附近设置烽燧亭障,成为了汉朝在西域的一个重要据点。
为什么后世文人都要“破楼兰”呢?其实不过是一个代名词从上面楼兰的介绍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来,楼兰与中原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而只是被卷入了一系列相对较小的冲突中,最终遭遇了汉武帝的毫不留情的征伐。对于汉武帝来说,这可能只是他五次征讨匈奴行动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
但是,为何后世文人经常在诗文中提及“灭楼兰”、“破楼兰”呢?
在古老的传说中,前辈们曾经征服楼兰的故事一直在历史的篇章中回响不息,激发了无数年轻豪迈之士的心志。"破楼兰"成为了他们追求建功立业的精神象征,也因此,无数边塞诗人在此诞生,留下永恒的诗篇。
因此,和楼兰的恩怨纠葛,实质上根源于西域对中原王朝的关键地位。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命脉,掌握在手中至关重要。而楼兰等西域小国位于战略要地,一直在左右摇摆,成为中原王朝对西域掌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灭掉楼兰等国成了当务之急,以确保对西域的控制权。
后来又衍生出另外一个解释:在文人笔下,“楼兰”已经成了西域诸国的代名词。从古至今,中原地区一直受到来自北方及西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如秦汉时期的匈奴、唐代的突厥、明代的瓦剌等。
为了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抵御外敌的决心,古代文人倾向于在诗文中对西域小国进行描述。楼兰由于在中原享有较高知名度,并曾被大汉所征服,因此常常成为文人们借用的对象。
事实上,当他们撰写诗文时,并不是针对楼兰本身,而是对整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比如,王昌龄在创作著名的《从军行》时,楼兰已经消亡了两百多年,与大唐之间并不存在实质性的仇恨,他所运用的是一种比喻手法。
老达子说坐落在罗布泊区域的楼兰古城,多年来受东北风的吹袭,已被风沙侵蚀,仅存残破的墙体,四周的城垣也早已崩塌。
近百年来,对楼兰古国的考古和探险一直是世界各国的焦点,无数学者和探险家络绎不绝,不遗余力地探寻着这个古老文明的谜团,而这场追寻的旅程至今依然在持续着。
杀使者还不算大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