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会满足自我,让自我人格独立,才能拥有幸福的能力

抑郁那些事 2024-07-10 11:30:28

人作为群居动物,不可能单独而存在,这是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所以,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当人作为一个社会个体,他需要融入这个社会,和他人建立链接。他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他建立的价值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认同,一方面我们需要遵从普世价值观,另一方面我们也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只有两者和谐统一的时候,内在才会和谐宁静,没有人做到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这样做就会被群体排斥甚至抛弃的危险。

所以,我们一生的努力上进,追求功名利禄,实现财富自由,实现人生理想。本质上都是一种追求社会化认同。追求他人的认同。当一个人价值得到体现,行为得到肯定,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呈现愉悦的状态。

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功成名就。不是每个人都是鲜衣怒马、仗剑走天涯。那只是歌词中内容,理想的状态。我们大部分人终究都是普通人,普通的长相、普通的家庭、普通的智商、普通的收入。我们奋斗一生也就勉勉强强能够维持生活。

不仅如此,我们还不得不面临人生的困境,生活的意外打击,各种各样的压力。造成我们内心的失衡和痛苦的感受。

俗话说:祸不单行,福不双至。当你处在人生困境时,真实的感受就是霉运不断找到你,让你措手不及。

如果思维再加上情绪的加持,这时候就会把痛苦无限放大,放大自己的无助和绝望。

当我们处在人生的困境中,在痛苦的绝望中。我们总是期望从外面得到帮助,希望有外界的一股力量来把我们拉出泥潭。我们总是期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你,所以总是从外面寻找力量,就导致失去了内在成长的机会。

所以我们会感到孤独、感到无助。孤独感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最容易遇到的情感体验。孤独感迫使我们不断地去参与社交活动,这是通过头脑向外寻求内在满足的结果。我们不断把别人和喧嚣带进自己的生命里。如果没有和自己单独相处的能力,那么即使是在人潮拥挤的环境,那么你依然感到孤单,即使在人声鼎沸的闹场,也会感到刺骨的寒意。这就是内在的自我向你发出的信号,让你学会和自己好好的相处。

孤独感会在抑郁症群体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一方面期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接纳,因为内在自我的归属感缺失,导致自我无法找到栖身之所,与周边的群体格格不入,并不是他们不想融入,他们很渴望的融入,但是内在自我意识不愿意同流于集体的无意识当中,那样就意味着失去了自我,变成了集体无意识的炮灰,像无头苍蝇一样陷入集体的狂热中,所以非常希望有人真正理解自己接纳自己。

另一方面,他们恐惧被不理解、被伤害。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懦弱和处境。所以加紧逃离现实的处境和熟悉的社群关系。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关闭自己与外界链接的通道,这是基于本能的自我防御机制。但这样做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只是头脑的完美主义自欺欺人。

当我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生活就胡乱塞给我们不想要的东西,当我们不知道要去哪里,生活就把我们带到不想去的地方。

当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被控制、被伤害、被改造。那么无法从内在发展出独立的个体意识,无法发现为独立的人格,就形成了等、靠、要的心智模式,形成依赖性人格。

没有独立的个体意识,就会把自己人生、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别人、寄托于组织、寄托于平台。那么就永远活不出自己,而是成为别人的影子和附庸。

绝大多数心理问题,不管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根源在于前进动力是靠外界刺激,需要被外界承认才有存在的价值。

但是对生活的热情和幸福感只能出自内省,向外界索取只能得到生理性的刺激,感官释放而没有意识充实的话只能是走向空虚。

所有想着超越自己的人都比较踏实,所有想着超越他人的人都无比焦虑。

满足自我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找到本自具足的自己,阳明先生讲: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我们都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内心,这个内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如一面明镜观照着我们一言一行,事来心应,事去心空,而心外无物。所有镜子反射出来的都是内在的相,在个相里,有纠结、有痛苦、有分离、有聚集。有悲欢离合,有生老病死。如果我们执着任何一个相,就会产生执着带来的痛苦和纠结。因为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外面都是自己内心投射的相。

所以佛经有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痛苦在于头脑却紧紧抓住不放。所以当你看穿头脑给你制造的匮乏,你就发现,你什么都不缺。

当我们从内在接纳自己相信自己满足自己,那么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才不会迷失,我们不需要酒精的刺激,依然可以澎湃,不需要别人的恭维,依然感到自信。不需要别人的认可,依然感到快乐。一个人,也可以千军万马,仗剑走天涯。

这个世界没有人能真正伤害你,只有你不肯放过你自己。

人生就是从迷失自己到找到自己的过程,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找到本自丰饶的自己。当你找不到自己的时候,所有的向外的扩张都是虚张声势。当你找不到自己的时候,即使再繁华的地方,也装不下你的内心的荒凉。

2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