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无时无刻不在制造分裂,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头脑一会让我们回到过去,对过去不断悔恨和抱怨,一会让我们活在未来,对未来不断恐惧和害怕。但我们的身体永远活在当下。因此我们的身心没有处在同一频谱,身心长期分离就会造成各种心理障碍,我们就会感到焦虑,感到抑郁。所以,疗愈的重点就是允许自己做回真实的自己,无条件接受当下的自己,弥合分离的身心,让自己从头脑中走出来,回到当下的世界,那么疗愈就会不知不觉的发生。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总是在头脑思维的驱使下,告诉我们必须要抓住和控制某样东西,我们才会安全,否则我们就会危险!所以我们为了抓住爱情,不断通过控制和改造对象来达到占有的目的,我们为了留住财富,在思维情绪的参与下,我们变得如葛朗台般吝啬;我们为了留住健康,于是我们对身体的一点不舒服格外的注意,每时每刻都在留意自己身体的感受,随着头脑越来越苛刻,那么我们只能活在头脑制造的规则中:如果没有睡到8个小时,就是不健康,如果今天没有打扫房间,病菌就会衍生;出门在外,都会带上自己所有的衣食住行装备,让本就疲惫的身心更加风声鹤唳。
禅宗“渡河负筏”的故事中讲述:为了渡过湍急的河流,辛辛苦苦打造的筏子,从此背在背上,不离片刻,让本就艰难的人生变得更加沉重不堪。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这个世界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投射出千差万别的世界,半杯水,有人投射出绝望,但同样有人投射出希望。所以,我们总是试图在头脑中抓住真实,于是活在头脑塑造的梦幻泡影中,要学会将想象与真实区分开来。就应该从大脑的梦境中醒来,将意识投射到此刻的当下,即为如是观!慢慢去体验你此刻的情绪,你此刻的呼吸,你整个身体的感知,那么你就与现实世界建立了深度的连接。
否则头脑就是抓住一个念头紧紧不放。那么我们就会因噎废食、杯弓蛇影。汉朝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有位名叫杜宣的小官吏,被邀到上司应郴家作客。饮酒时,“北壁有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杜宣害怕,又不敢不饮。回家即病,久治不愈。上司应郴知道后又请杜宣到他家中。“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经过应郴的解释,杜宣疑虑遂解,病顿愈,由此产生了成语“杯弓蛇影”。疑能生病,这位杜宣就是典型病例,他因“疑蛇”,产生了疑疾,俗称“疑心病”。这不过是头脑认假成真,庸人自扰之。我国中医学专家经过大量实践证明:过度思虑会伤神致病,引起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头脑胀痛等症。长期思虑过度可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轻者经常失眠,形体消瘦;重者则会神经错乱。
我们要整顿好自己的内心,就要放弃对情绪跟思维的管制,念头就像大海的波涛,随风起波浪,风停了,波浪自然消去,你只要给它一点时间它就会走,但是我们总是试图立马从困境当中脱身而出,不愿意与症状与真实的自我呆上那么一刻钟头,那么你越排斥了,就会越粘住你,你越控制,就会控制你。我们只需要拎起觉知,观欲望和念头来来去去不做分别,接纳念头,接纳自己,疗愈就会发生。只有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接纳真实的自己,不然总是在排斥自己、否定自己、攻击自己。越是不断地改造自己,来迎合外界的期待,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不断通过讨好他人来获得价值的认同,那么自我意识就会被无情流放,在他人和集体无意识中人云亦云。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困境的时候,总是期待外界和别人来拯救自己,那么自我意识永远无法开启,我们就活在别人的爱恨情仇中,在别人的故事中顾影自怜。事实上,我们没法成为别人,也成不了别人,我们只有成为自己,为自己人生负责,那么我们自我意识之光就会照亮我们人生的黑暗,不再恐惧,不再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