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美国队长的漫威,走出一条大赚特赚的淘金方式

克网中国 2018-05-03 22:29:39

Follow LeoRowe

Find an interesting world.

成立于 1939 年的漫威、历经 4 次併购,在 90 年代中期,一度还面临破产。如今漫威工作室(Marvel Studios)却成为母公司迪士尼最会赚钱的金蛋。营业额超过 60 亿美元,曾佔迪士尼电影部门收入将近五成,其中关键,就在漫威总裁奇云·费治(Kevin Feige)身上。

他替漫威制定最成功的淘金策略,就是:把电影当成连续剧来拍!

2008 年,首部漫威自己出品,而非以过去授权给其他影业製作的「铁甲奇侠」,写下超过 5 亿美元全球票房,其投资回报率成绩亮丽,才确定了漫威在商业操作上的商业模式。

由漫画出版商转型衍生的漫威工作室,手上握有七千多个英雄角色,而且本业的漫画一个月或两週就出一本,等于是有源源不绝的剧本在产生。一个角色在漫画中一年内的进展,就足够电影拍两到四集。

因此,相较于其他荷里活片商顶多一年推一部片,漫威仅需花一半的时间,就能推新电影,还分别拉出不同的主线与支线,让不同的角色互相抬举、冲撞。例如当观众看腻了铁甲奇侠与美国队长的内战,马上又能让嘴贱的奇异博士出来挑衅铁甲奇侠,或是让变形侠医与雷神在外星擂台上演大呼过瘾的决斗。

迪士尼总裁 Bob Iger 对费治的评价:「他能将各系列电影的人物联繫起来,并充分迎合观众口味,具有很强的商业头脑。」

这种「连续剧模式」,一来可以确保每年上映两至三部的电影数量,满足华尔街的财务预测需求;二来又能延续观众看电影的热情。更有趣的是,还能在大製作之外作一些独立的尝试。

不只商业考量,费治对超级英雄的内心戏挖掘尤深,这是顾虑到观众在看电影时的心理投射。

例如「美国队长」第一集开拍之际,漫威内部有人担心 1940 年代的背景设定距离现今太远,17、8 岁的青少年观众可能会因此不耐烦而影响到票房表现,打算将一半的场景设定在现代。但费治认为,将近百年的时代落差,才能合理化美国队长这个角色古板又坚守传统价值观的一面。

「我们不能只求一部电影的票房好坏,而是必须考量到这个角色在后续一连串的心理变化。」费治在接受採访时说。

儘管内部反对声浪不断,他仍坚持让第一集充满浓浓复古风。最后全球 3.7 亿美元的票房虽然不算出色,但美国队长的性格却在「复仇者联盟」第一集与「美国队长 3:英雄内战」中有非常鲜明的发挥,让观众真正有「电影连续剧」的感受。

而漫威这么多超级英雄,究竟该先让谁出场、谁后出场,也是一门令人头痛的学问。

当「铁甲奇侠」系列获得巨大成功时,漫威内部有人认为应该要趁势先拍「复仇者联盟」,用铁甲奇侠的高人气带出雷神与美国队长,而不是先让这两个角色独立出场。毕竟当年这两位肌肉型男还寂寂无闻,没人能保证可以複製「铁甲奇侠」的亮丽票房。

但费治坚持要让观众先认识雷神和美国队长,再把他们与其他英雄结合。理由是:「没有独立的电影,就无法塑造两人狂妄莽撞、古板传统的个性,观众就无法理解『复仇者联盟』中彼此又竞争又合作的矛盾冲突。」费治的坚持确实是对的,「复仇者联盟」不只是一部充满英雄与特效的爽片,当中人物的纠葛更让人看得心有戚戚焉,最终全球票房高达 15 亿美元。

掌握「英雄心中的人性面」,用连续剧的方式发挥,就是费治帮漫威制定的淘金方程式。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