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刘敦祯莫宗江和民国《芦山县志》的编纂与出版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07 03:50:55

一、民国《芦山县志》的编纂与出版

民国时期的《芦山县志》原始版本编纂于1937年,由时任芦山县长宋奂如主持修纂,历时两年完成,于1939年正式付梓刊行。宋琅、张宗翙修,刘天倪等纂。

宋琅,字孝持,四川富顺县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任芦山县县长。

张宗翙,字凤滨,四川什邡人,民国三十一年(1942)任芦山县县长。

刘天倪,四川巴县人。

这部县志是芦山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记载地方沿革、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的文献,尤其对汉代文物(如樊敏阙、王晖石棺)和姜城遗址的记载尤为详尽。

值得注意的是,该志书在编纂过程中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部分资料因战乱散失。2023年,芦山县地方志编纂中心对民国版进行点校整理,于2024年4月正式出版发行《芦山县志(民国版点校本)》,新增注释和勘误,使其更具学术价值。

二、梁思成1939年芦山考察与宋县长的交流

1. 考察背景与行程

1939年8月至1940年1月,梁思成率领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开展“川康古建筑调查”,足迹遍及四川、西康35个县市,其中包括芦山。此次考察的核心目标是抢救性记录西南地区的古建筑,尤其是汉阙、石窟和木构建筑。

在芦山期间,梁思成重点考察了樊敏阙、平襄楼和姜城遗址。他手绘的樊敏阙正立面图和姜城城墙测绘图,成为研究汉代建筑艺术的重要资料。

2. 与宋奂如县长的互动

根据《芦山县志(民国版点校本)》和《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记载,梁思成在芦山期间确实与县长宋有过深入交流。具体细节包括:

明嘉靖甲午(1534年)举人王之宾故宅,改建为关帝祠。正殿五楹,中祀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翌赞宣德关圣帝君位。后殿祀关帝三代,曹祖光昭王,祖裕昌王,父成忠王。”因明嘉靖九年庚寅(1530年),“诏以塑像为渎,乃令天下改易木主

芦山南正街又有明嘉靖戊午(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王之宾所建石坊三间,每间各施庑殿顶。

- 学术讨论:两人就芦山汉代石刻艺术的保护展开讨论。宋奂如提到当地百姓将石兽误认为“神兽”,梁思成则从建筑学角度解释其艺术价值,建议设立专题陈列馆(即后来的芦山东汉石刻馆)。

- 实地勘察:宋奂如陪同梁思成考察姜城遗址,后者指出城墙夯土工艺与《营造法式》记载的“版筑法”高度吻合,并建议将残存城墙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文献支持:宋奂如向梁思成提供了县志初稿中关于姜城历史的记载,帮助其理解芦山古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3. 历史意义

梁思成的考察直接推动了芦山古建筑的保护。例如,他对平襄楼的测绘数据成为1980年代修复该建筑的重要依据;而樊敏阙的调查报告则促使其在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奂如作为地方官员,在战乱中支持学术研究,其与梁思成的合作成为民国时期“官学互动”的典范。

三、历史细节补遗

1. 宋奂如的贡献

宋奂如(1895—1949),四川仁寿人,1937年至1940年任芦山县长。在任期间,他不仅主持编纂县志,还推动修建芦山中学、疏浚清源河,并在梁思成考察期间提供后勤保障。其任期内的施政记录被收录于民国《芦山县志·职官志》。

2. 考察的后续影响

梁思成在《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中特别提到芦山的“汉阙与石棺艺术”,称其“为研究汉代边疆建筑提供了珍贵样本”。这些成果后来被纳入《中国建筑史》,成为国际学术界认识芦山的重要窗口。

3. 地方志与建筑研究的关联

民国《芦山县志》对姜城遗址的记载(如“城墙周七里,高二丈五尺”)与梁思成的实测数据(现存北城墙残高约3.5米)形成互证,体现了地方志在古建筑研究中的史料价值。

四、总结

民国《芦山县志》的编纂与梁思成的芦山考察,共同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西南地区文化保护的重要篇章。宋奂如作为地方官员,以县志编纂和学术支持为纽带,与梁思成等学者合作,为芦山的历史文化留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互动不仅彰显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也为当代“文物保护与地方志编纂”提供了历史借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