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想象吗?
花费8000元,在假的热带雨林里吃真实的粪便?
这听起来荒诞不经的一幕,却真实地在上海发生了。
然而,这仅仅是上海某网红餐厅“奇葩菜单”的冰山一角。
随着该餐厅其他菜品的曝光。
一场围绕高端餐饮畸形生态的讨论,也随之甚嚣尘上。
究竟是先锋艺术,还是资本精心设计的智商税?
01 开胃菜就给人吃草?
米雪食记,虽是个人美食博主,但也拥有上百万粉丝。
而“米雪”的日常,就是各处探店。
靠着真实反馈,更是收获上千万点赞。
可即便是见多识广的她,也被上海的“巧妙”所震惊。
米雪豪掷8000元,勇闯以“原生态雨林风味”为噱头的网红餐厅。
由云南人和法国人共同打造。
在宣传中号称能为顾客带来宛如置身热带雨林深处的沉浸式感受。
据说人均消费高达4000元。
堪比米其林餐厅的高消费定价,让人格外期待。
踏入餐厅,潮湿的雾气裹挟着苔藓气息扑面而来。
各种热带植物茂密生长,耳边传来鸟鸣与流水声,水雾弥漫灯光昏暗。
热带雨林的氛围被渲染得淋漓尽致,逼真程度令人惊叹。
而服务员更是神秘兮兮地告知她今天的菜品有惊喜。
光看开头,似乎透露着她今天会有“大丰收”。
然而,坐下之后的用餐体验却让米雪始料未及。
最先上场的“开胃菜”,就让人大跌眼镜。
只见服务员从旁边的盆栽上,咔嚓剪下几片绿油油的叶子。
上边还带着新鲜的露水,蘸上蜂蜜就是开胃甜点。
服务员解释说是云南的香柳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听起来很健康,但“神农尝百草”式的吃法,还是让人有点蒙。
一个人四千块一顿饭,她们两个人耗资8000块。
可近万元的费用,竟然第一口吃的是树叶子?
还没等她缓过神来,服务员又开始引导她参观餐厅的。
温室里水雾缭绕,空调呼呼地吹着冷风,确实有几分雨林的湿冷感。
可参观了半天,除了两片树叶子,她肚子里什么都没有。
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终于她们等来了下一道菜。
但后续的菜品,却更人震惊...
02 魔都天价粪享盛宴?
菜直接放在石头上,用手里类似薯片的东西铲着吃。
再下一道菜的容器还是石头,上面孤零零地躺着一小片薄如蝉翼的肉片。
旁边点缀着一些不知名的酱汁。
服务员介绍这道菜需要用手抓着吃,才能更好地感受“原始野性”的用餐体验。
经过漫长的“叶子折磨”,终于等到“河藻脆片配熏鱼奶油”。
可她尝了一口后,满心失望。
腥味充斥口腔,而且菜量少得可怜,根本无法饱腹。
紧接着的“水藻糊糊配水藻脆片”,也让人难以形容。
上菜时还搭配了一个形状怪异、布满密密麻麻小凸起的勺子。
服务员声称能用它按摩舌头,品尝到更奇妙的味道。
能欣赏的人属实不多,米雪更是怀疑“上一个人也用过”。
但与之后的菜品相比,这些似乎都显得 “正常” 许多。
随后,更令人匪夷所思的菜品出现了。
一块蜂蜜味的冰块通过滑动式桌板送了上来。
菜品装饰精美,但吃法却是抹上蜂蜜后拿起来舔着吃。
这确定不是行为艺术吗?花四千块就来舔冰块?
而且这种吃法,卫生状况也让人担忧,真是让人没眼看。
接下来,一碗散发着诡异气味的“糊糊”被端了上来。
服务员介绍说,这是模拟寄生花腐臭味道的特殊料理。
与之搭配的饮料也是模拟河流制成,闻起来又咸又腥。
后面的竹虫和酸蚂蚁,摆盘看着就让人感觉生理不适。
就在她感到无奈之时,服务员郑重其事地推出重头菜。
号称“鲜花插在香粪上”的甜品。
但可怕的是,菜品的主要原料竟然是真的大粪?
餐厅声称粪便经过消毒干燥处理,可以放心食用。
还强调是对雨林生态别具一格的呈现方式。
但这惊世骇俗的食材,还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03 猎奇的尽头在哪里?
这场“雨林盛宴”的重头戏,自然是用大象粪便做的甜点。
“人均4000餐厅甜点是大象粪便”,瞬间引发网友热议。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大象粪便作为哺乳动物的排泄物。
就算是经过了处理,也难以完全去除潜在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毒素。
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禁止,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安全的。
从伦理上来说,用大象粪便做食材,本就挑战了大多数人的认知底线。
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承载着文化、历史和情感。
即便全网搜索,也只能查到用大象的粪便做纸,但没人把它做成食物吃进肚子。
就这样,米雪花费8000元,在网红餐厅里转了好几层楼,用餐时间长达数小时。
可肚子依旧饥饿,口中也未品尝到真正美味的食物。
餐厅追求新奇没错,但创新不应该以牺牲公众的接受度和伦理底线为代价。
猎奇可以作为一种营销手段,但不能成为抛弃底线的借口。
除却菜品本身的奇葩,用餐过程中的各种“仪式感”也让人觉得烦琐又莫名其妙。
食客需要绕餐厅走两圈,参观食材展示室和蔬菜温室,还要爬楼梯到甜品台。
整个过程持续一个多小时,让人身心俱疲。
水杯酒杯也会在换菜时被收走,必须赶紧喝完,否则立马就消失。
吃猪肉的时候餐厅会配上猪叫声,吃鸡肉则是鸡叫声,谁还能吃得下?
整个用餐过程像一场行为艺术表演,而不是在享受美食。
所谓的仪式感,打断用餐节奏,让人觉得累赘和不自在。
餐厅与其搞些花里胡哨的,不如把心思放在提升菜品质量和服务上。
据说这家餐厅每晚只接待一桌客人,每位3888元,菜单会不定期更新。
但“招牌菜”大象粪便甜点却屹立不倒,俨然成为餐厅的金字招牌。
结语
每个人对“猎奇”的定义不同,有人追求刺激,有人追求新鲜感。
但建立在挑战大众认知和伦理底线上的“猎奇”,值得提倡吗?
这家餐厅的“雨林风味”,与其说是还原雨林生态,不如说是哗众取宠。
烦琐的仪式感、奇葩的菜品,都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
无论营销话术如何华丽,食客最终追寻的,不过是入口瞬间那份抚慰身心的踏实感。
或许,当猎奇泡沫被戳破时,那些真正尊重食材的匠人,那些默默守护舌尖安全的身影,会像穿透迷雾的光束,重新照亮我们对美味的信仰。
毕竟,人类对幸福的定义可以千奇百怪,但对“好好吃饭”的渴望,永远真诚而滚烫。
屏幕前的你,又是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