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起解放战争那会儿,简直就像是一场大型的“黄埔校友聚会”,战场上敌我两边,黄埔出身的人占了大多数。一个将军厉不厉害,真不是看他是哪一期毕业的。就拿华野那次阻击战来说吧,宋时轮碰上了他的学长胡琏,俩人那是各显神通,斗智斗勇。结果嘛,胡琏那边最后是吃了败仗。
他一看到我军华野那战无不胜的气势,心里头就开始打鼓,生怕自己哪天就栽了。因为特别惜命,所以他被我军耍得晕头转向。说起来,宋时轮将军原本有机会成为一期生的,但他却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支持了自己的两个铁哥们。
说起来左权和陈赓啊,要是他们没参军,我军里说不定就少了个战场上威风凛凛的早期学员呢。这家伙,虽然一开始因为路费问题没能报上名,但最后还是挤进了第五期学员的行列。那时候在军校里,大家相处得都挺融洽,就像宋时轮,他还跟比他高一级的胡琏打过交道呢。
上了战场,可没有什么黄埔的同学情谊好讲,大家都是豁出命去拼斗。后来陈赓又碰到了宋时轮,就跟他开起了玩笑:“你本来有机会做一期生里的领头羊,结果因为晚了两年报名,最后变成了大家的小师弟。”
宋时轮听到这话,就解释说:“不管是一期还是五期,我虽然是五期的学生,但打一期的学生也是绰绰有余的。”胡琏呢,因为和宋时轮立场不一样,两人就交了手。打完之后,胡琏就去问蒋介石,他到底该怎么处理这事儿。
【一、豫东战役耍胡琏】
要说国军里面哪个将领最机灵狡猾,那胡琏肯定算一个,他愣是从华野手里逃脱了三次,这可是他的一大绝活。到了1948年,有场大战不得不提,就是豫东战役。那时候,粟司令亲自带兵,一路深入敌后,目标直指敌军在河南的重要据点开封。
这时候,毛主席把中野的陈赓部队也调了出来,让他们跟华野一起打仗,主要是协助刘邓大军冲进敌人的内部。老蒋感觉到情况不妙,赶紧让胡琏带着部队出动,他们一边去骚扰华野,一边给开封那边的友军帮忙。这样一来,胡琏的部队就忙上了,一边得对付华野,一边还得支援友军。而陈赓的部队呢,也是任务艰巨,得保护好刘邓大军,让他们能顺利打进敌人老窝。两边都是紧锣密鼓地行动着,战场上局势紧张得很。
胡琏在把局势摸透之后,就带着队伍出发了。他们的大本营离战场其实没多远,一路上走了不少地方,先是过了洪河,然后又经过上蔡县,一路直奔开封而去。另一边,粟裕收到了敌军内部的消息,一看形势不妙,马上让十纵的司令宋时轮带着队伍去拦住敌人的去路。
我们部队在接到指令时稍微慢了点,结果敌人已经行军好几天了,像上蔡县这些地方都被他们给占了。等敌人到了洪河边上,靠着他们带的船只,胡琏的部队大半都过了河。宋时轮一听这情况,心里就犯难了,琢磨着该怎么拦住敌人的去路呢。
如果我们带着队伍跟在敌人的屁股后面去阻拦他们,那问题就来了,敌人的行军速度可不是盖的,快得很。虽说咱们能把敌人的大部队给拦住,但想要反击那就难了。敌人时而前进时而停歇,他们的战斗力正处于最牛的时候。再看看咱们,急急忙忙地跟在后面,根本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敌人那边劲头十足,我们这边本来就不占上风,一开打就更费劲了。所以啊,他得琢磨个滴水不漏的法子来对付。他就根据自己的军校知识,开始动脑子,不一会儿就想到了一个特别好的主意,然后赶紧跟粟裕报告,让他帮忙参谋参谋。粟司令一听,觉得这个办法挺靠谱,就点头同意了。
宋时轮打算用点小聪明,让敌军乖乖听他的话。那么他究竟要怎么做呢?他借鉴了战国时期孙膑的智谋,想着要是敌军气势汹汹地往前冲,他就攻打他们的一个地方。这样一来,敌军的主将就会因为担心老巢有失而不得不撤军回防。用咱们平时说的话来讲,这招就叫“调虎离山”,让敌军为了救自己的老家,不得不从进攻的态势中转而回来防守。
他跟着粟裕将军很长时间了,对胡琏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胡琏这家伙特别惜命,要不也不会那么下功夫去研究粟裕,好几次都侥幸逃脱。但他那些研究啊,说到底也就是个表面功夫,真到了跟宋时轮对上的时候,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十纵的人聚在一起开了个会,商量了一个战术,然后跟粟裕讲了讲。粟裕听了后挺赞同的,毕竟那时候也没有更好的法子来挡住敌人了。不过纵队参谋长也提了一嘴,说这么做风险有点大。要是咱们能顺利完成任务那当然好,万一不行,从洪河跑到上蔡的路上,胡琏的部队很可能会分开来行动。
要是敌军不上钩,而是决定分开兵力,那咱们可就被他们团团围住了,到时候前后都有敌人,处境可就凶险了,说不定会既丢了地盘又折了兵马。参谋长话音刚落,宋时轮就接茬道:“你太把胡琏当回事儿了,他那点小聪明在我看来不过是怕死、胆小罢了,他才不会傻到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呢。”
对他来说,开封那个地方其实没那么重要,但自己的老窝可就不一样了。万一有啥闪失,他自己可就麻烦了。像他这么精明的人,从来不会因为老蒋的一道命令,就傻乎乎地把自己往火坑里推。
说到打仗这事儿,那可得机灵点。不能太猛了,不然敌人该起疑心了;但也不能装模作样地搞点小动作,结果人家一眼就看穿了,那样胡琏可就会开着坦克直愣愣地来开封支援了。宋时轮呢,他得拿捏好这个分寸,得保证自己的真实想法别让人给猜着了。
【二、两套教材】
宋时轮立刻下命令,让第十纵队派出两个师,让他们把握好进攻的节奏,目的是为了让胡琏别一门心思直扑开封,而是转头回来保护他在上蔡的大本营。第十纵队的担子可不轻,要是情况需要,他们还得想办法拖住胡琏和他率领的整编11师,别让他们跑了。
战斗一开始,敌人那边很快就派来了增援。这样一来,宋时轮部队就陷入了敌人的前后夹攻之中。尽管情况十分危急,但宋时轮却一点不慌。这是因为第十纵队一直以来都是华野里的“硬骨头”,专门负责应对那些最棘手、最困难的挑战,比如阻挡敌军、执行高难度的任务等等。
十纵一看目的已经达成,立马火力全开,靠着真本事一次次地把敌人的攻势给挡了回去。要是没了十纵战士们的拼命,华野要想有现在的局面,那十纵得付出难以想象的伤亡才行。可以说,十纵在这次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是简单地防守,而是用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让敌人寸步难行。没有他们的英勇表现,华野的进展绝不会如此顺利。
在中原战场上,拿下开封那可是关键中的关键。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胡琏这家伙,没去帮忙打开封,反倒掉头回防自己的大本营了。这事儿传到老蒋耳朵里,他立马就火了。为了亲眼看看战况,老蒋二话不说,冒着危险坐上了空军的飞机,直接飞到了战场上空。
这事一闹大,老蒋火冒三丈,直接对着胡琏一顿数落,怪他战场上不服从命令。但胡琏觉得自己被冤枉了,他心里清楚,偷袭他后方的是宋时轮,这让他气不打一处来。要知道,在黄埔那会儿,讲究的是长幼有序,宋时轮这小学弟也太不厚道了,简直不讲规矩。
虽然胡琏心里头火冒三丈,但他心里跟明镜似的,清楚眼前这位可是自己的大领导,万一真把他惹毛了,自己以后的日子可就难过了。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把这口气往下咽,然后冲着老蒋直接问道:
校长,您别动怒。敌人直接冲着我的大本营来了,稍微不留神,我这全盘就得垮掉,所以肯定得先撤回来帮忙。再说了,对方可是宋时轮,黄埔军校第五期的学员,他怎么就这么能耐呢?当初您在创办黄埔军校的时候,是不是留了一手绝技没教给我们?怎么觉得我和陈赓他们学的都不是一套东西呢。在战场上,我们老是打败仗,这到底是为啥啊?
这话一说出来,老蒋立马就火了。他觉得,自己千辛万苦从黄埔军校挑出来的那些精英,到头来竟然成了这批学生里最不起眼的一群,这让他感觉颜面扫地,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更让他郁闷的是,那个他原本不太瞧得上的徐向前,竟然成了战场上无往不胜的战神。
【三、老资格的宋时轮】
宋时轮将军在我们军队里可算是个老前辈了,要是他早点加入革命队伍,那就能跟陈赓、左权他们成为同一批战友了。他的指挥才能那可是相当出色。在成功挡住敌人之后,粟裕那边也是进展神速,带着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猛攻开封,最后顺利把这座城给拿下来了。宋将军经验丰富,战场上总是能运筹帷幄。这次任务中,他带领的十纵部队就像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稳稳地挡住了敌人的进攻。这样一来,粟裕将军就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全力进攻开封了。整个过程配合得天衣无缝,最后成功夺取了开封,真是大快人心啊!
这一仗,对我军来说,简直是城市攻坚战里的一块重要磨刀石,让我们又学到了不少真本事。区寿年一败涂地,直接被咱们俘虏了,老蒋一听这消息,心里头那个急啊,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他一直把中原那块地儿当成自己的大本营,没想到粟裕将军带着队伍,就像一把利剑,直接插了进去。
他立刻动脑筋琢磨,得赶紧找个法子把开封给收回来。这座城市对国军来说,那简直是命脉所在。开封一丢,胡琏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打仗的心思全没了。这样一来,宋时轮可算是逮着机会开溜了。但眼下的难题是,咱们的人还在开封呢,万一再跟邱清泉的部队撞上了,那可就是前后夹击,麻烦大了。
宋时轮这回又碰上了一个超级棘手的任务,他得领着队伍去拦住邱清泉那帮气势汹汹的家伙。敌人这回可是使出了吃奶的劲儿猛攻,但咱们十纵可是出了名的“铁军”,不管敌人怎么折腾,风吹浪打都别想让我们动摇半分,守阵地的决心硬得跟石头一样。
这场激烈的阻击战斗持续了整整七天,场面真是惊心动魄。在那七天里,我方战士英勇奋战,一举歼灭了敌军接近5000人。战斗结束后,毛主席还特地点名表扬了这场战斗。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为啥说这场战斗的主帅是老资格呢?毕竟,大家都知道粟裕将军的军龄其实并不算长。
在华野部队里,不少将领都敢直接跟领导表达不同意见,宋时轮自然也是其中一员。记得在准备攻打济南那会儿,他就因为觉得自己之前受了些冤枉气,而跟粟裕大将有过正面交锋。
最后,多亏了粟裕及时站出来为他解围,他才没被撤职受罚。在那之后的战斗中,第十纵队担起了阻击敌军的重任,表现一点也不逊色。他领着队伍跟敌人较量,亲自带队攻打城池,每一样任务都出色地完成了。
【结语】
胡琏那一番质问,其实反倒让人觉得他没啥本事。你看,咱俩都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他比我早毕业,可结果呢?他在国军里头净搞些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事儿。再看看我自己,从红军那时候起就开始摸爬滚打,一路披荆斩棘,这可不是光靠书本上的东西能行的。说到底,这得看个人的志向和品格。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