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诚信与权力游戏——《骗局》

华辉影视 2024-12-16 02:58:04

今天聊聊英国电影《骗局》。

片名 The Trick (2021)。

这部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聚焦于2009年的“气候门”事件,讲述了科学家、数据以及全球变暖争论之间的故事。影片的主角是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部门的负责人菲利普·琼斯教授,他因一封封电子邮件的泄露而陷入了一系列麻烦之中。在媒体的压力和死亡威胁下,他不得不为自己的研究辩护。

2009年11月,一名黑客成功侵入东英吉利大学的电子邮件系统,窃取了成千上万封气候学家之间的邮件及相关文件。这些材料随后被公开,黑客声称它们揭露了一些科学家在研究中不当行为的证据,甚至涉及到篡改数据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泄露的邮件显示,一些科学家讨论如何应对不相信“人类影响气候”的人,甚至提出了阻止他们发表论文和销毁不利数据的计划。琼斯教授被指控参与了这些敏感讨论,包括隐瞒全球气温下降的证据和操控气温数据,因此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面对媒体和公众的质疑,甚至遭到死亡威胁。他的生活和工作都变得非常困难,不得不在压力和恐惧中挣扎求存。

“气候门”事件在科学界引发了巨大的风波。尽管英国的调查显示,这些邮件并没有证据证明科学家篡改数据,但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全球变暖可信度的质疑,气候怀疑论者趁机广泛传播相关邮件,声称找到了科学家的不当行为。当时距离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峰会(COP15)仅剩一周,大家都在关注这个事件是否会对峰会造成影响。虽然最终调查结果表明科学家没有不当行为,但“气候门”事件依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讨论和谈判产生了影响。

虽然杰森·沃特金斯等演员的表现值得称赞,但《骗局》的剧本和叙事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影片试图通过戏剧化的方式传达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但效果受到剧本和叙事结构的限制。剧本显得过于冗长,对话生硬,缺乏紧迫感,导致整体节奏缓慢,戏剧张力不足。琼斯教授的困境虽然看似深刻,但观众却难以真正体会到他的恐惧和绝望。影片试图营造紧张氛围,但反派角色不明确,危险感缺乏真实感。影片中的“危险”主要来自媒体和网络舆论的压力,而非真实的生命威胁,因此显得有些虚假和空洞。其他角色,如维多利亚·汉密尔顿饰演的琼斯妻子,以及乔治·麦凯和杰罗姆·弗林饰演的公关专家,虽然演技不错,但角色塑造稍显薄弱,他们在琼斯教授的危机中只是扮演支持者,未能推动故事的发展。

导演皮普·布劳顿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向观众传达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影片中的诺福克海岸线展现了孤寂与壮丽,象征着地球的未来,但这种象征并未引起观众的共鸣。电影的节奏较慢,缺乏高潮,像是一条平静的河流,未能激起观众内心的波澜。影片最后琼斯教授在议会特别委员会上的辩护本应是全片的高潮,结果却显得平淡无奇,犹如一场期待已久的烟花秀,最终却只有零星的火花。

《骗局》试图明确传达一个信息: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而那些扭曲事实的人是错误的。然而,影片并没有深入探讨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只是简单地表示“气候变化真实,否认者是坏的”。这样的简单化结论缺乏说服力,也无法引发观众的深思。

实际上,这一切都与政治势力密切相关。2020年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因疫情推迟至2021年11月在英国举办,《骗局》选择在大会前播出,目的是唤起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并揭示气候变化否认者的错误。

本片给人一种浓厚的电视剧风格,台词和画面显得有些仓促,明显是匆忙制作的结果。影片中可以感受到英国人对政府的不满,他们似乎在抱怨辛辛苦苦做了研究,结果好处却被上层人士拿走了,但没有证据证明这些人就是幕后黑手,只能在影片中发泄一下。

观看《骗局》主要是为了观察西方对“气候门”事件的反应,而不必被他们的说辞误导。地球温度的波动是自然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和火山喷发。然而,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加速了气温上升,这才是关键。问题不在于全球变暖是否存在,而在于它的速度。2010年,丁院士反问柴静的视频让人印象深刻。全球变暖并不是骗局,反而一些国家利用这个理由,要求其他国家限制碳排放,背后目的是限制别国的GDP增长和施加不合理的碳税。无论多强大,如果没有话语权,总会有人找借口来污蔑你。毕竟,西方伪造历史,被揭穿的事并不鲜见,更何况他们从不会做无利可图的事。

他们的双重标准显而易见,当涉及北溪管道泄漏、澳大利亚山火或日本核废水时,他们往往选择沉默。这些事件严重抵消了我们节能减排的努力。例如,澳大利亚的山火导致30亿动物死亡,释放的温室气体相当于116个国家的总排放量;而日本排放的核废水污染了整个太平洋。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出82.5倍,北溪管道泄漏也对波罗的海生态环境造成了伤害,影响全球大气……按照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规定,碳排放配额需要购买,但这些国家会交纳碳税吗?

气候真相争论之下,科学诚信与政治博弈交织在一起。

0 阅读:0

华辉影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