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说,毛泽东是文曲星下了凡!

志泽玩转过去 2024-12-21 17:40:34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893年12月26日的清晨,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冲,这个日子对于毛家来说意义非凡。

在此之前,父亲毛顺生与母亲文七妹曾痛失两个男孩,因此对毛泽东的到来,全家都倍加珍惜和呵护。

毛泽东的名字,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传统。

根据《毛氏族谱》的记载,毛家子孙的名字都是严格按照辈分来取的。

毛贻昌(顺生)有三个儿子,毛泽东是长子,名为泽东。

在族谱中,毛泽东属于“泽”字辈,这是根据族谱中的诗句“祖恩贻泽远”来确定的。

至于“东”字,则象征着东方,代表着日出的方向,意味着希望和开始。

古人以东南西北对应春夏秋冬,毛泽东虽排行第三,却是兄弟中的长子,因此取“东”字,寓意着家族的期望。

毛泽东的童年时光,大部分是在他外婆家——唐家圫度过的。

这段在外婆家的生活,充满了温情与美好的回忆。

唐家圫,位于湖南省湘潭县,是毛泽东外婆文家的所在地。

这是一个典型的耕读之家,与韶山冲毛家以务农和经商为主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

文家注重文化教育,家族中人才辈出,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对毛泽东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家圫的乡村景色别具一格,四周青山环绕,溪水潺潺,田野间散发着质朴的气息。

这里的山水田园,不仅为毛泽东的童年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也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外婆常说,毛泽东是文曲星下了凡,这份天赋在他四五岁时就已初露端倪。

当时,他的八舅文玉钦正在教导表哥文运昌阅读《家范箴言》、《百家姓》和《三字经》。

小毛泽东坐在小凳子上,眼睛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聚精会神地听着。

几天后,当表哥在背诵《百家姓》时突然卡壳,毛泽东却能流利地接上,让外婆惊讶不已,她感叹道:

“我看石三伢子是有点与众不同,怕莫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是毛泽东的小名,这个名字源于1898年,当时5岁的他,母亲文七妹为了祈求长寿富贵,带他到韶山观音石前焚香跪拜,认了“石干娘”。

因毛泽东排行第三,从此,家人和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石三”或“石三伢子”。

毛泽东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堂兄毛宇居曾言:

“童年的毛泽东,天分很高,记性好,点了的书都背得。”

9岁时,他从外婆家回到韶山读私塾,私塾的启蒙教材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等经典著作。

毛泽东曾回忆说:

“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

他轻描淡写地提到“背得”,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几本书的背诵难度是相当大的。

毛泽东在14岁前后,就已经将这些经典全部背诵下来。

毛主席曾在长征结束后,对美国记者斯诺这样说:

“我熟读经书,但我不欢喜那些东西。我所欢喜读的是中国古时的传奇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在我年轻时,我不顾教师的告诫,读了《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等书,……差不多都能够背诵出来。”

而且,他并非一个仅仅拘泥于书本知识的人,而是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深入思考。

某日,他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在中国传统的小说与故事中,所有的人物几乎都是武将、文官或书生,却从未有一个农民担任过主人公,这让他深感困惑。

由此可见,他的思考确实十分深入。

他的自学能力更是令人惊叹,启蒙先生邹春培曾对他的母亲说:

“石三伢子读书很特别,竟不要我‘点书’,我也难不倒他。”

原来,少年毛泽东学会了查《康熙字典》,凭借字典就能早早把那些书自学学会了。

因此,同学们还给他取了个外号——“省先生”,意思就是他读书省了先生“点”。

就这样,毛泽东在少年时期便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好学精神和聪明才智,不断地积累知识,为日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胸怀广阔,志向远大,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深切的关怀。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他更是将求知若渴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学校的图书馆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埋头苦读、专注研习的身影。

他嗜书如命,饥寒可以不顾,书却不能不读。

那一本本厚厚的书籍,仿佛是他通往理想世界的桥梁。

他的这种执着与热爱,赢得了杨昌济的赏识,成为他的入室弟子。

因此,当毛泽东第一次到杨昌济家里问学时,杨昌济便以“修学储能”四字为毛泽东作了人生规划。

晚年的毛主席,因眼疾困扰,无法正常阅读书籍。为了继续学习和思考,他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式:

先请工作人员为他朗读一遍文章,随后自己凭借记忆进行背诵。

据毛主席的秘书张玉凤回忆,有一次,毛主席选择了一篇名为《枯树赋》的古文。

该文全文400余字,其中运用了大量典故,并包含不少生僻字,记忆难度较大。

然而,毛主席的记忆力着实令人惊叹,除少数几处需要偶尔提醒句首外,整篇文章他都能全部背诵出来。

正如毛主席所说: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他还曾形象地比喻: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他不仅博览群书,更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心系天下。

这种读书精神与品质,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他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各类书籍,从历史典籍到哲学著作,从文学名著到自然科学,无不涵盖。他从书中汲取知识与智慧,但又不拘泥于书本,总能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独到见解。

毛主席的读书特点在于“活学活用”。

他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他常常写下批注,记录心得体会。

同时,他注重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

曾有人问毛主席:

“您的智慧如此卓越,超越常人,连您的敌人都对您充满敬意,是不是因为您读书多啊?”

毛主席笑着摇了摇头,回答道:

“比我读书多的人大有人在,但我读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我的智慧不够,所以我要向历史学习,向古人请教,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资料:

《毛泽东自传》,《毛泽东文集》

央视新闻:你知道“学霸”毛泽东是怎么学习的吗?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青年毛泽东之路:走出韶山冲

光明网:一部角度新颖、细节丰盈的少年传记

学习时报:毛泽东的读书学习生涯(上)

《湘潮》,2023年.07期,胡松涛,《毛泽东的传奇故事》

《中国地名》,2005年.04期,《毛泽东笔名学问大》

9 阅读: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