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末,毛主席长女被问起像父亲还是像母亲,李敏:我谁都不像

千古之旅看当今 2024-05-28 21:54:49

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这样才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免费了解党史热点、领袖过往等相关内容。

前言:

李敏是贺子珍所生,是毛主席的长女,也是毛主席和贺子珍唯一活下来的孩子。在3岁之前,她一直被寄养在托儿所,4岁到11岁又一直在苏联陪伴母亲治病和学习,于1949年回到父亲身边。

毛主席和李敏

之后,李敏在毛主席身边待了15年,其间会趁着放假时间去看望母亲,一直到1964年搬离中南海。搬离中南海后,李敏再就很难见到父亲,从父亲生病到去世,她只见了三面。

归根结底,李敏陪伴母亲的时间超过父亲,那么受两位长辈的影响,她究竟更像谁?

小时候,父亲夸她像母亲

1936年,东征胜利回师后,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由瓦窑堡来到了保安县。毛主席一家就住在城内炮楼山下一处阴湿的窑洞内,就在这个时候,李敏出生了。

李敏和贺子珍

看着怀中娇小的女儿,毛主席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这之前,毛主席和贺子珍已经生育了4个孩子,但都没能留在身边。李敏的到来无疑给苦闷的战乱生活带来了一丝欢乐,毛主席双手抱起女儿,仔仔细细端详起来,然后看看半躺的贺子珍,自言自语地说:“像,像!像子珍的清秀、文静。”

这是李敏人生中第一次被夸赞像母亲,还是出自父亲毛主席之口。

听闻贺子珍生孩子,康克清、邓颖超都前来问候,一进门就问:“子珍生了没有?顺利不顺利?”

贺子珍

毛主席高兴地说:“生了,生了,像母鸡下蛋一样,生了个大鸡蛋。”众人听到这样的比喻,都哈哈大笑起来。

邓颖超无儿无女,十分喜欢孩子,无论哪家生孩子都要去看上一眼。看到粉扑扑的小李敏,她情不自禁地抱在怀里,望着小家伙瘦小的身子,怜爱地说:“真是个小娇娃,一个小娇娇。”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毛主席正不知要给孩子取什么名字,听到这句话突然灵光乍现,兴奋地说:“对,就叫娇娇!”这就是李敏的小名娇娇,这个名字几乎伴随了她几乎整个童年,直到从苏联回国后,才有了大名。

毛主席与贺子珍

李敏的童年是非常艰苦的,她虽然是毛主席的女儿,但并不像其他同龄孩子一样,可以长期生活在父母身边。因为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忙于学习,她刚刚满月,就被送到了托儿所。

在托儿所,李敏一待就是三年。

四岁时,她再次见到了父亲,可那时她还太小,根本记不得父亲的样子,只是模糊地记得自己一路颠颠撞撞终于到了苏联,与母亲生活在了一起。

毛主席和李敏

李敏第二次被父亲说像母亲,是在她1949年再次回到父亲身边后。那时,她刚刚从苏联回来,对母语还不怎么熟悉,讲话只能说俄语。

这似乎勾起了毛主席对贺子珍的回忆。他对李敏说:“我的娇娃温柔俊俏、端庄秀气,很像妈妈当年。就是小嘴巴笨了一点儿,只会说‘洋话’,讲不来中国话,当不了宣传鼓动家哟!”

后来,李敏才知道,当年她的母亲贺子珍性格开朗,组织能力很强,干起工作来风风火火,有一股泼辣的劲头,特别擅长做宣传鼓动工作。而坐下来后,母亲又是一个温柔娴淑的姑娘,是井冈山上一朵美丽的花。

毛主席和李敏

或许李敏小时候的长相,确实更像贺子珍,亦或许毛主席对贺子珍充满了思念。总之,每每看到李敏,毛主席总会想到与贺子珍的点点滴滴。

长大后,更多人说她像父亲

从1949年回到父亲身边,到1964年搬出中南海,李敏在父亲身边待了整整15年。

在这段时间内,李敏从一个小女孩长成了大人,又从大人成为了家长,她受父亲影响很深,因此周围的人都开始说:“娇娇刚来的时候,我们怎么看,她怎么不像主席,可现在一看,她人长大了,越长越像主席。”

毛主席和李敏

那时,李敏就在想,或许是她综合了父母两个人的特点,继承了两个人的遗传基因,所以才既像爸爸,又像妈妈。

其实,李敏既传承了贺子珍的勇敢、坚韧,又继承了毛主席节俭、低调的优良品质。

贺子珍17岁就开始参加革命,一辈子饱经风霜。长征期间,她为了保护战士,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飞溅的弹片,差点丧生。即使满身都是伤口,她依然坚强不屈,走完了长征。

贺子珍和李敏

李敏何尝不坚强、勇敢?在母亲贺子珍被迫送进疯人院后,李敏独自一人在国际儿童院,开始了孤儿般的生活。那时的娇娇,既没有能力救母亲,又不知道父亲是谁,根本不知道未来是个什么样子,但她还是坚强地活了下去,最终与母亲团聚。

晚年的李敏酷爱养花,但其实她并不会养花,只是任由那些花生长就让它们长得五大三粗,爬满整个阳台。

这些生命力极强的花,更像是儿时的李敏,虽没有被父母精心照顾,却依然能够茁壮成长。

毛主席和李敏

毛主席常常以身作则,从不奢靡浪费,李敏自然而然地向父亲学习。

到过李敏家的人都说,进入她的家,似乎真进了“寒舍”一般,一套非常普通的三室一厅,满屋子都是旧家具。

李敏不管何时都非常节俭,不舍得用电,不舍得扔掉饭菜。每次饭后,李敏都将剩菜收好,放到冰箱里面,下顿再吃。

李敏晚年

她说:“不是我缺钱,我认为人人都应该弘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包括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

李敏从未戴过首饰,身上总是穿着一身宽大陈旧的衣服,就连家里养的猫都是瘦的。

从少女时代开始,毛主席就一贯主张李敏要独立生活,要过普通人的生活。于是在1964年,李敏搬离了中南海,脱离了父亲保护的她,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

李敏晚年

可随之,她也迎来了离开父亲的代价,一堵红墙将他们父女俩分隔开来,相见变得异常困难,几乎每一次见面,都要受到阻拦。因此,从父亲患病到去世,她总共见了父亲三次面,这也是她作为毛主席后代的无奈与心酸。

毛主席再三强调李敏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要借着父母的地位就飘飘然忘乎所以。

李敏深深地记着父亲的教导,在毛主席的后人中,她是曝光率最低的,尤其在父亲去世后,更是极少出面。她常对人说:“父母是父母,我是我,我是个很普通的人。”

李敏和女儿孔东梅在毛泽东塑像前合影

多年来,李敏坚持住在原来的机关宿舍里,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她非常低调,很少接受报社、电台的访问。她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人们不再用“毛主席的后代”的特殊眼光看待她。

于是,在90年代末,当人们再次向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李敏问起她更像父亲还是母亲时,她又换了一种说法:“我谁也不像,我起初像母亲,后看了祖父的照片,觉得又像祖父,读中学的时候觉得像父亲,现在谁也不像了。”说这话的时候,李敏忽然孩子气地笑了。

但哪有孩子希望自己既不像母亲又不像父亲呢?李敏也一定要想对世界宣布,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是多么伟大的人物,作为他们的女儿,她感到深深的自豪,可李敏终究还是非常理智地选择了默默无闻,因为她知道,沉默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尊敬。

在毛主席与贺子珍相继去世后,李敏将两位老人遗像摆在客厅正中间,她每天都要仔细擦拭。而每一下擦拭,两位老人的嘱托和教导又会出现在她的脑海,成为她约束自己的动力。

参考资料:

李敏.《我的父亲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陈晓杰.清贫的“公主”——近访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南方周末》.1995年第8期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