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网约车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滴滴司机每天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风雨无阻,服务着数不清的乘客。然而,在为乘客提供便利的同时,他们也常常面对令人心寒的误解与不公。
赵师傅是一名来自成都的滴滴司机,今年45岁,干这行已经五年多了。他一直本本分分地跑单,对每一位乘客都尽力做到礼貌周到。但一次原本再普通不过的送客,最终却成了他职业生涯中的“滑铁卢”。
那天晚上接近11点,赵师傅送完一位乘客到市中心的某商场门口,对方是一名年轻男子,看起来喝了点酒,情绪略显激动。赵师傅送人下车后,便准备收车回家。
刚开出不久,他突然听到后排座位传来一阵震动声,回头一看,一部最新款的手机还安静地躺在座椅角落。他马上意识到是刚才那位乘客遗落的。
赵师傅第一反应是归还。他打开手机,幸运地没有锁屏,找到了“妈妈”的联系方式,刚想拨打过去,电话却响了,是失主打来的。
“给你200元,立刻送来!”语气命令式让人不适电话接通,对方语气十分不友好,“你是不是拿了我手机?赶紧给我送到XX小区,我给你200块,马上来,不然你试试看。”
赵师傅听了有些不悦,但还是耐着性子解释:“兄弟,我已经下班了,离你那有点远,能不能明天一早送过去?”没想到对方直接火了:“你是不是想拿我手机讹钱?我说了给你200,你还不满足?信不信我投诉你?”
赵师傅彻底无语。他本想做个好事,却被当成了贪图小利的小人。他没有再多说,直接挂了电话。思前想后,他决定不再管这部手机,于是将手机交到了附近派出所,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原本以为事情已经结束,没想到第二天平台通知他账户被暂时封禁,原因是“涉嫌乘客财物纠纷”。赵师傅赶紧联系客服解释,说手机已交公安机关保管,还出示了派出所的接收单。
但客服一味重复:“我们会进一步核实,请您耐心等待处理结果。”几天过去,账号依然无法使用,赵师傅也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委屈:“我没贪手机,没拿钱,最后还被投诉,这到底讲不讲理?”
事后他才知道,那位失主在投诉中说自己“愿意支付酬金,司机却故意拖延,还拒绝归还手机”,甚至还加上了“态度恶劣”等主观评价。平台一听是乘客的控诉,便直接冻结赵师傅账号,根本没考虑司机的实际情况。
赵师傅说:“我不是怕被投诉,但平台不问青红皂白就处罚司机,真的太寒心。”这件事让我们重新思考,在服务行业中,司机与乘客是否真的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话语权?当乘客一句话就能决定司机的饭碗时,平台的审核机制是否足够公正?
赵师傅只是做了他认为对的事情,但结果却让他无比失望。他说以后再捡到乘客遗落的物品,可能就不会再主动联系了。
那么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如果你是赵师傅,你还会选择归还手机吗?你认为平台的处理方式合理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