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灭74师的战场结果,竟让粟裕吓一跳,陈毅:一个俘虏都不准放

王力群 2023-06-25 14:32:22
前言:

1947年5月16日,我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历经三天三夜,终于歼灭了敌人的74师。战争结束后,要做的战后工作就是打扫战场、救助伤员、清点人数、缴获装备等等,打了胜仗的战士们都很开心,但粟裕副司令员却依然没有放松,因为打扫战场的结果让他吓了一跳,而听此消息的陈毅,却当机立断,一改以往的俘虏政策,命令部队这次一个俘虏都不准放!这是怎么回事呢?

居然还有7000人

孟良崮战役中,我们面对74师是实力很强的部队。这个师是抗日战争时,国军战绩最为辉煌的部队,被称为“抗日铁军”,该师3万人使用的全是美式装备,作战也是美式战法,是国民党第一师。我军能歼灭如此强悍的部队,全军都激动不已,但粟裕将军却因发现了这些问题,无法真正享受胜利的喜悦,而这其中一个问题,让人意想不到。

首先,部队伤亡率高。一场仗打下来,伤亡人数最能说明,打仗的这支部队整体战斗力如何。不是说光能打赢就是战斗力强,而是既能打赢,伤亡又小,缴获多,才能说明这支部队是战略正确,指挥得当,战士凝聚力强等综合实力较好的。

我军在这次战役中,便伤亡严重。根据当年相关档案的记载,我军击毙敌方1万3千人,俘虏数量1万9千人,但我军伤亡却是1万2千多人,战损率竟和敌军几乎一致,远远超过在鲁南战役和莱芜战役的伤亡,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军虽一向采用人海战术,但即便如此,也是一直打着以人少胜人多的战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淮海战役,双方伤亡交换比,几乎为1比10,结果确是我军击溃敌方,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实际上,却是“失败”的,我们的战损率太高,若一直这样下去,部队人数必会一直下降,老兵战死,新兵没有经验,只能以命相拼,我军若每一次战役,都是这样打下来,部队最终又能保存住多少战斗力,这对当时来讲,是一定要去深究的问题。

其次,缴获的武器数量。在这次战役中,我军共缴获28门山炮、14门战防炮、52门迫击炮、183门60炮,43个火箭筒,冲锋枪2400多支,轻重机枪986挺,长短枪7000多支。而缴获的这些大多是枪炮,弹药数量就很少。这说明,一方面,敌军的实力很强,他们的把子弹都用在战场上。另一方面,表现出敌军想要抗争到底的决心,这样的顽强意志,也是让我军感到惊讶不已。

最后,俘虏人数与名单不符。如不是粟裕心细如发,发现了这个问题,恐怕会导致我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偷袭,造成二次损失。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粟裕将各部队送来的名单进行汇总,可无论怎么核算,俘虏的人数,总是与74师的总人数对不上,甚至是严重不符,竟然少了7000人!

74师总共有3.2万人,除去被歼灭的人数,被俘虏的仅有几千人,剩下的人会在哪呢?这让粟裕不寒而栗。

就在粟裕心里疑惑时,有战士报告,在山谷中发现微弱的电报信号,听到这个,粟裕立刻下命令,让各部队重现组建起多支侦查部队,继续搜捕,不要放松警惕,凡是有可疑的地方,都要一一排查,务必将剩下的敌人找到!听到此命令的战士们,立刻又进入战斗状态,开始寻找。

不久,侦查兵向粟裕报告,说在600高地和孟良崮主峰的一处洼地,发现了那剩余的7000敌军。这是一个很心细的战士发现的,说是当看见这些敌人的时候,他们全都蜷伏在一处,一动不动,没有一点儿声响,这着实让人不由得后背一凉,得亏发现了这一情况。

我军找到了敌军,解除了安全警告,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些俘虏人数太多,足足有2万人,

该如何处理呢?

一个都不准放

按照我军一直以来的俘虏政策,对于愿意加入我军的,便收编进来,表示欢迎,想回家的,便给予路费,放人回家。但对于74师的俘虏,陈毅做了“一个俘虏都不准放走”的决定,这实在是让人费解,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出于这些考虑。

当我们知道真正的原因后,更加佩服陈毅司令的高瞻远瞩。

我们已经知道74师,是一只王牌部队,是老蒋的“心头肉”。这支部队能在抗日时期,屡屡能打胜仗,必有他可贵的地方。

经记载,该师在国军中享受的都是优等待遇,同时,也是深受反动思想的影响最深的。老蒋为了掌握军队,便在其中安插了大量的政工人员和特务。与此同时,还下派多名专职的指导员、宣传队员,用来监视士兵的督战队,以及特务组织。这样的管理制度,把士兵的一举一动都尽收眼底。此外,该师还有学习制度,不管士兵都多少文化,都会有一个笔记本,他们每天都会进行学习总结,被俘期间仍不间断。

正因如此,他们非常看不上我军,对我军有着极大的偏见。如果放回去,肯定会重回国军,到时若再卷土重来,必定又是第二个74师。

通过我军对俘虏的观察,这个部队有很多的军官们,都在偷偷观察记录我军的编制组成、火力配置和指挥结构等机密信息,这摆明贼心不死,是想出去之后,拿着这些去当“投名状”,继续效力国军。

此外,这些俘虏总是认为,我军能够胜利,就是靠人海战术,论真正的实力,根本不值一提,如果他们的援军能赶到,肯定不会输。

所以,他们只是表面上投降,内心里还是不服气。就这样把他们放回去了,必定是个隐患,日后,定会再次成为我们的强劲对手,我们也会为今天的决定,付出更大的代价。

陈毅曾说过:“团级正精强力壮、反对有劲,最嚣张。一日纵敌,累计子孙。你怕一时疲劳、麻烦,最大的疲劳、麻烦还在最后等你呢!”这是想告诉其他人,选择留下这些俘虏,虽然会花费我们很多精力与时间去改造,但不能因为这而不去做。不把他们放回去,首先就会削弱蒋介石的实力,其次,如若能成为我们自己人,必定会提高我军的战斗力!

我军自把山东、华中野战军合编之后,虽然捷报连传,但损失巨大,因此,必须补充兵源。

而我军的兵源主要来自农民家庭,如果年轻人都来扛枪打仗,便会影响后线生产,不利于全军建设,地方上没有劳动力,也会一定程度上,使整个国家的建设运行速度变缓。

所以,我军补充兵源的最主要的来源,便成了被教育改造的国民党士兵。此次被俘的士兵,抛开有非常反动的思想之外,综合素质是很高的,我军若能争取到,对我军的建设定会有所帮助。

但是问题出现了,面对这么心高气傲的俘虏,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改造他们呢?

决定弃暗投明

由于国民党军队长时间的抹黑我军,导致很多国军对我党有很大的误解。比如,我党是一直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站在人民这边,凡事都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而老蒋从不会向他的官兵提及这一点,只会大肆地宣传莫须有的事情,一直把我军宣传成,毫无文化,只会使用土枪炮的“野人”,虚构了很多关于我党的负面形象。因此,就有大量国民党人很是抵触我党,于是,即便被我军俘虏的国军,也会提防着我们。

鉴于此,我军首先要先查清楚他们所有人的身份。当按照往常的工作方法来甄别、审查,把普通士兵和军官、特务、政工人员区别开来时,结果竟出现了“三少四多”的奇怪现象,即国民党军政工人员、谍报人员、部队主管少,书记、文书多,军需、司务长多,军医多,士兵多,很明显,这里面定有人撒谎。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军便成立了校官访问组。是让已知真实身份,且保证可靠的俘虏校官中,选出10人,由他们组成一个访问组,去以大队为单位,集合全体俘虏开大会。这些干部向俘虏们传达我军的好政策,说现在坦白的人,日后不会追究,若继续隐瞒,便是与我军对抗,便要严肃处理。

由于这些干部很是清楚这74师的情况,很多人便都觉得逃不过,就选择坦白了。面对一些特务,便采用“以特制特”的办法,即用已经被解放了的特务,去向他们说明,如果坦白了自己的身份,我军会根据政策,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不会有“秋后算账”的事情出现。当其他特务俘虏,真正的相信了坦白没有危险,便纷纷亮明了自己的身份。

不久,便完成了区别士兵和军官的工作,经过这一系列的方法,也为下一步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其次,让这些俘虏体验到,我军一直以来的光荣传统。在国民党军队中,打仗时,一直以来都是士兵冲在最前面,而我军则是干部带头冲锋,这就形成了差别,很是让俘虏惊讶。不仅如此,我军的干部还会和战士们同吃同住,班长会帮新战士铺稻草、扛行头,有什么好的东西,都是先给新战士们用,干部排后,就连房子,也都优先给新战士们住。这让俘虏们感到不可思议,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只为保护人民而战斗的部队啊。很快,他们都被我军的优良作风感化,很多都要跟随我军,好好的去为人民战斗。到此,教育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最后,在后面的教育工作中,我军时常举行辩论会。由于他们已经对我军有些其他的了解,所以在和我们的战士辩论时,也能更加客观的看待我军,比如承认我军是一个拥有着极高的凝聚力,即便装备差,但指挥战略很好,最重要的是,能得到人民的权力支持。他们能想到这一点,更加证明我们的工作开展的很好。

我们还开展立功行动。号召人人立功,立功者可以记入档案,随人调动,分配到部队参与工作时,新的单位也会知道这个兵过往功绩。没想到的是,我们的教育工作开展的原来这么好,战俘们听此纷纷响应,很是积极,即便当时我军的奖励很小,没什么物质上的价值,但他们依然很看重,认为是我军,甚至是我党对他们的认可,是给予他们的信任,是非常光荣的一件事。此后,有很多人,在后面的战斗中都纷纷立下战功,有的还被提升为干部,正式成为了我军的一员。

也正是他们弃暗投明的选择,使我军的战斗力迅速增强,为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

1 阅读:1843